一、公知是什么?

公知即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在中国,“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

二、什么是公知为什么叫公知?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公知由The Public Intellectual而来,日日曰译为公众知识分子,而媒体上把The Public译成公共,看上去的感觉像是对公共场所的理解,怪怪的。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推出了公知的叫法,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如今,公知依旧首先是知识分子,甚至有些成就。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进言带有批判性,且以先知先觉为特点,动则以道德和科学自居。这是眼下社会对公知们的看法,带着贬义。

其实公知的概念早就有了,本就褒义,指那些富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专家学者们,比如鲁迅。如今的公知已沦为信口开河,狭隘片面,对国家对社会充满负面情绪的知识分子的代称。曾几何时中国社会需要公知们的唤醒,现在却要对公知们包容甚至同情。

三、“公知”是什么意思

公知的意思:公知即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拼音:[ gōng zhī ]

引证解释:在中国,“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

近义词:

一、周知 [ zhōu zhī ]

普遍知道;使普遍知道。

” 徐迟 《入峡记》:“如所周知, 三峡 象一个瓶颈, 南津关 是它的瓶口。”

二、通知 [ tōng zhī ]

把事项告诉人知道:你回去~大家,明天就动工。你走以前~我一声。

巴金 《大镜子》:“开会的通知不断,索稿的信不停。

四、什么是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

公知主要表现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某些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由此自认为智商比别人高,掌握的着某种真理。

在它们眼里,普通大众不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识上愚昧,很容易被统治者所蒙骗,为了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他们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启蒙责任,诲人不倦。

公知们又扮演着“国师”和“策士”的角色。

公知们道德感很强,爱恨分明,对违背他们道德信念的事情深恶痛绝,往往会呼吁政府加强管制和治理,严厉打击。由于公知们的道德水准较其它人高,当他们高举自己的道德高标作为武器时,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在他们眼里都是平庸的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知

五、公知是什么意思?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

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扩展资料:

社会需求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不仅要展现思想魅力,更应该通过行动践履。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具备的知识,使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比其他社会成员高。

他们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为前提,从而对人类、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公共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生存实态的忧虑,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特权群体的监督。

公众知识分子在各种场合表达人文关怀时,更多的是从思想、理论和制度的高度,批判现实的社会秩序,指出改进的途径和应该实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