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什么?
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由中央军委书记兼特别军委书记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带领上海工人发动的起义,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
全市80万工人实现了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集合到华界参加起义,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22日6时许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
事件背景
在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封建军阀李宝章的大刀队,任意搜捕残杀工人,上海市陷入一片恐怖之中。上海千百万群众因总同盟罢工而高涨的斗争热情,面临严峻的考验。
就在这黑云压城,工人武装起义面临两次失败的危难之际,周恩来怀着对封建军阀残酷暴行的强烈愤慨,为夺取武装建立人民自己的政府的使命,担负起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重任。
为了加强对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2月23日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席会议决定组织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尹宽、彭述之、周恩来、萧子璋等8人组成,并在特委下面设军事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决策和指挥机关。
针对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周恩来特别重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周恩来在被任命为特别军委书记的第二天,就参加了上海区委各部书记联席会议以及召集各区军事专员会议,详细了解了各区工人纠察队的力量配备,研究了敌方军警的据点和力量分布。
历史评价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长期被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重又回到了人民手中,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二、《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一章-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支势力。面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式,国民革命军在苏联顾问指导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在沿途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北伐军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在绥远五原誓师,挥军南下。北伐战争是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北伐进军过程中,尤其是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率先攻入武昌城,成功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装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北伐战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湘鄂赣工农运动的高涨
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规模迅速高涨。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表现得最为显著。在这些省份,农民运动首先高涨起来。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农民运动为工作中心。农民有了组织,便开始行动,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地主豪沈和国民党右派,他们纷纷攻击农民运动。毛泽东尖锐批驳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种种谬论,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举出一切革命的同志,都应该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而不能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去批评他们,更不能站在他们的对面去反对他们。在城市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湖南,湖北两省总工会在1926年九十月间相继成立。在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的推动下,党中央和上海区委从1926年十月开始组织上海工人进行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内容选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三、1926--1927在我国历史上属于什么时期
1926--1927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北伐战争时期。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扩展资料:
北伐战争意义
一、打击军阀势力
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加深革命认识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三、保证国家独立
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功绩。
四、维护祖国统一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广大将士紧密合作,共同奋斗,浴血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伐战争
四、历史 北伐战争是推动中共一大在军事上合作的最高峰吗?或者还是建立黄埔军校
不是,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而中国共产党早在1925年就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此不能说是军事上合作最高峰,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握军队,军队在国民党手里,谈不上军事合作。
黄埔军校是建于1924年,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或国民大革命)的最高峰。
五、19.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促进了工农群众运动的空前高涨。(详细如下)
200万人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成立的省级农会组织。1925年春,毛泽东在湘潭20多个乡建立秘密农会,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湖南农民运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发展。至11月,全省有54个县建立农协或农协筹备处,农会会员达110万名。
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正式成立湖南省农民协会,同时组建农民自卫武装组织。大会通过减租减息、反对苛捐杂税、建立农民武装等33项决议案。
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发动工农群众反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南省农民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