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石鼓山公园简介
一 概况
石鼓山位于渭河以南、宝鸡市区的中部,是秦岭北坡的浅山余脉伸入市区渭河南岸的一块丘陵台地,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的入口部分石鼓山山体海拔600多米,因曾出土春秋时期的文物石鼓而得名,1992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鼓山出土的石鼓具有文学、文物、书法、历史等多种价值,石鼓文为中国现有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本次规划的石鼓山片区主要包括石鼓山及其东西两侧的区域。片区北临渭水,南倚秦岭,东部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区)的高一路,西至沙河,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二 石鼓山片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宝鸡市城市结构形式为“带状布局、组团结构”,石鼓山片区位于中心集团和代马组团之间,同时又处于斗中路人防隧道和310国道跨渭河大桥的南端出入口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承西启东、承北启南的重要节点。因此,该地块的开发建设对实施城市“东扩南移”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片区是城市内最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是渭河以南东西向交通联系的瓶颈地段,也是城市南北环线联系的重要通道,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石鼓山地区是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组团绿化分隔带,具有划分城市结构组团,防止城市高密度无序蔓延,保证合理的城市开敞空间;使生态绿地由南向北延伸到城市建成区,与东西向渭河景观空间相融汇,构架城市景观体系,形成良好的景观风貌;为交通枢纽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减少噪音、尾气对城市的干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对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形态,对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鼓山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城市风貌一览无余,秦岭的“奇山”和渭河的“秀水”在这里交相辉映,是城市的一处最佳景观点,同时也是一处最佳观景点。它和东侧山脉及荫湘河共同构成了天台山风景区旅游的序曲,是极其重要的景观区域。
石鼓山地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山体延伸之势如同“龙脉”,片区以南群山绵延,使人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三 规划坚持的主要原则和建设目标
1. 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地段,营造风景区入口氛围,充分体现宝鸡市山、水、塬、林、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 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引导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统一。
4. 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提高空间与整体的环境质量。
5. 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
6. 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
四 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规划区可分为四大部分:西侧居住用地、中部石鼓山公园及天台山入口部分用地、东部建设控制区。
西侧居住用地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总面积为27公顷,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一万多人。
石鼓山公园可分为山体、一级台地、二级台地三部分,山体部分为文化古迹区,以反映石鼓文化、先秦文化为主题,建设统领全园、塑造城市标志景观地段的地标性建筑物,总面积为25公顷。二级台地规划为文娱活动区,建设小型旅游、接待设施,总面积为9公顷。一级台地结合渭河拦河闸的建设将荫湘河道局部扩大成公园湖面,建设高档住宅小区,总面积为8.7公顷。公园的主入口位于石鼓山西北角,配套安排公园的相关设施.
天台山入口处总面积为4公顷,其建设分为两部分:西侧交通组织及管理服务部分,利用广场、交通岛组织天台山和石鼓山的入口车流,建设停车场等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东侧民俗村,以山顶村民搬迁安置为契机发展农家乐旅游活动。
东部建设控制区在保证道路交通及绿化景观用地上考虑居住用地,总面积约34公顷,可容纳八千多人。
根据渭河生态治理规划,将在石鼓山以西的渭河上修建一座橡皮坝拦河蓄水,在石鼓山下形成碧波荡漾、山水互映的景象。
石鼓山在哪儿
--陕西石鼓山石鼓山位于渭南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
--山西石鼓山是崞县(即今原平市)地面上的一大名胜,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处风景奇葩。此山西距原平市15公里,南距忻州市60余公里。
深圳石鼓山公园位于深圳南山区西丽青古湾,东临沙河西路,南连新光路,西接石鼓路,北至留仙大道,占地面积二十万平方米。
--石鼓山风景区位于甘谷县南部藉河上游,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著名景点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4.2%。。
千年古书院 三绝石鼓山——小记衡阳市石鼓书院
石鼓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湘二水合流处,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山势浑圆如鼓,四面凭虚,三面临水,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石鼓书院始建于唐,鼎盛于宋,特别是北宋仁宗赐额后,位列“天下四大书院”。
书院前坪有广场,其标志性景物是一长2.4米,宽1.8米的巨型石书,上刻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于公元1187年在此讲学时所作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开篇是这样描述和赞誉的:“衡州石鼓山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是为石鼓书院“三绝”之一——“有书翻不动”。广场左边有一株千年银杏,古朴沧桑。
广场右侧是“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古代诸多名将如诸葛亮、文天祥、曾国藩、彭玉麟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
右下沿江岸建有石鼓碑墙。它于2006年兴建,总长99米,38块石碑镌刻着历代诗词歌赋,勾勒出书院历朝的风采。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石鼓山记》写到:“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衡阳八景赋》为明朝陈安所作。衡阳古八景:“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石鼓有其三;《重修合江亭记》的作者陈沆是清代状元,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嘉庆年间,曾吟下一首十个‘一’字的七绝:“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换得船夫掉头,传为美谈!
进入书院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四角重檐攒尖顶仿清亭式建筑是“禹碑亭”。匾额题字是湖南文史馆馆员、原长沙市书协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宝。这是石鼓书院第二绝:“有字认不得”。碑文共九行七十七字。为商周或以前的文字,无人破解。上有匾额,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译文,但也只是个人见解。或说是鸟虫篆或道家符箓,大意为:禹奉舜嘱,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南岳得《金简玉书》,从此改围堵为疏通,这样一来,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两侧楹联:“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化用了清人胡景曾《禹碑亭》诗:“蝌蚪七十七,篆法流水纹。翳昔发河洛,天地衍大文”。书者是衡阳市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先生。
廊桥尽头是书院山门。“石鼓书院”几个大字是前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墨宝。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书。
进山门,可见书院标志——一面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这也是第三绝——“敲不响的鼓”。石鼓山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以状得名。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之《水经注》说:“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其二,以声得名。晋零陵太守庾仲初《观石鼓》诗:“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东晋罗含《湘中山水记》:“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水经注》还有灵异记载:“临承县有石鼓,鼓高六尺,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后有卢龙大力士推鼓入潭的传说,应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吧。
进山门左手边是四间展厅,特别提到了石鼓书院生徒的一个杰出代表:彭玉麟,清衡阳人,被曾国藩延揽,创湘军水师,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创始人。因骁勇善战,屡立军功,被朝廷赐号“常勇巴图鲁”,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官至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
彭玉麟文韬武略,才艺双绝,尤其画梅线条质朴,笔墨苍浑,有一股英雄气,曾国藩称之为“兵家梅花”。而这与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有关。彭玉麟与外祖母养女王竹宾(梅姑),“少小相亲意气投”,但因辈份不宜,八字不合,被迫各自嫁娶。后梅姑因难产而逝,彭玉麟“伤心之人别有怀抱”,发誓以画梅纪念她,“所做一生不下万本”,无愧“大清第一情种”。央视当年来衡《寻宝》,彭玉麟《墨梅图》荣膺“衡阳民间国宝”称号。
彭玉麟还写下了大量咏梅诗,号称《梅花百韵》,其中“一生知己是梅花”、“输与梅花作丈夫”、“一腔心事托梅花”等句早已成为咏梅佳句。彭玉麟的诗画,既有借梅花高洁以自况,也寄托着对初恋情人的刻骨追思。
现在所见的石鼓书院,是复建的仿清乾隆形制古典建筑,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而典雅。有山门、书舍、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景观。木料多选用印尼上等菠萝格木,质地坚硬,纹路细密,防腐防蛀,千年不朽;构件均用传统工艺榫卯对接而成。
“武侯祠”纪念的是“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匾额是中央美院钱绍武教授所书。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后人尊称“武侯”。《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衡阳)石鼓山将军楼,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后人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慕其高风亮节,建祠于此。门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系清代衡阳知县范鹤年所撰,书者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
左边相对的是“李忠节公祠”。匾额由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前任主席何满宗先生题写。李芾,南宋衡州人,潭州(长沙)知府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率部抵御元军,血战三月。除夕夜手书“尽忠”二字为誓,城破在即,端坐“熊湘阁”与全家老少以身殉国。明成化年间,人们在他殉难处和家乡衡阳,建祠纪念。清同治年间彭玉麟为之题联:“义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
李芾左侧的塑像是衡阳县令穆演祖。南宋理宗景定元年,率数百将士搜集兵勇,与元军抗战七天七夜。组敢死队,夜潜过江,凿沉敌船,解衡州之危。
拾级而上,看到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紫铜塑像。
后面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它承担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清同治年衡州知府李镐撰联:“坐对岳云开,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俯临湘水去,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
一楼展厅有石鼓七贤木刻像。李宽,唐陇西人,元和三年,在石鼓山上筑庐读书究学,是石鼓书院的雏形;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永贞元年途径衡阳,受邀,游石鼓山,赋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后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为咏石鼓山的千古绝唱;李士真,李宽第七代后人。宋至道初进士。以私财在李宽读书堂故址重建书院。其举得到朝廷褒奖及敕额,为石鼓书院得以延续千年并扬名天下奠定了基础;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今湖南道县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联合国“世界文化名人”。在衡十二年,留下名篇《爱莲说》;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婺源人,寓建阳,集理学之大成者;张栻,南宋理学家。四川绵竹人,迁衡州,官至右文殿修撰,湖湘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黄干,朱熹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
“朱张会讲”于石鼓是宋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一大盛事。现在讲堂上摆放两把太师椅,有纪念之意,边柱楹联写道:“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前连青草,后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书写者为衡阳市书协首主席朱大河先生。
往里走是合江亭,为书院最早的景观建筑,唐贞观年间,由衡州刺史齐映修建。匾额书写者吕长申先生曾任国家博物馆馆长。两侧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由时任湖南省文化厅纪检组长、书法家宋军先生所书。后面的对联:“广厦构众才,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作者为曾任书院山长的清衡阳人祝詹溪。身置此处,无尘嚣之声,无污浊之气,使人别有一番感受。
一楼临江回廊是石鼓书院观景最佳处。左前方是蒸湘汇流处的来雁塔,对应城南的回雁峰,合“北雁南来,至此而回”之意,故衡阳别称“雁城”。右前方,东岸有珠晖塔隐约,取意于南朝梁代吴均诗句“团团珠晖转,炤炤汉阴移”。清光绪年间风水学家说,湘水过来雁塔,耒水入注,其下两岸无峻峰,为不让流水散财,宜建塔以镇水口。书院下面这片水域更因曾国藩、彭玉麟曾在此操练过湘军水师,堪称中国海军“摇篮”。
极目远眺,视野空灵辽阔,看湘江北去,或细波微澜,或风高浪急。江岸、晴岚、绿树、红花,浪拍山崖、风抚人面,令人遐想连篇。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缘;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不愧为“湖南第一圣地”。
二楼有木刻复制韩愈的千古名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故此又称“绿净阁”,整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隽永,挥洒自如,深得张拭喜爱,曾亲书刻碑,被世人叹为“二绝”。
石鼓书院悠久的文化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历代名贤彦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讲学、题咏。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上,从唐至清留下摩崖石刻20多处。
最珍贵的唐代石刻《西溪》高95厘米,宽90厘米,字高34厘米,宽40厘米,端庄秀丽、饱满有力。为贞观进士,衡州刺史宇文炫所书,历经1300多年依旧留存,堪称石鼓书院“镇院之宝”。
“眼底西溪少,碑间北客多。雪山风日剥,岁月姓名讹。后有诗堪勒,傍无石可磨。可磨悬绝处,留勒中兴歌”,这是南宋文人曾丰所作游石鼓诗,将石鼓摩崖石刻和文化遗存描绘的非常神奇,令人向往。
石鼓区的风景名胜
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石鼓区境内蒸水和湘江汇合处,海拔68米,面积4000多平方米。一山雄峙伸入江中,东南北三面临水,拱湘揖蒸,形若半岛,江水猛涨时,水断西端,便成一圆形山峦,波涛击岩,浪花飞溅,有如鼓鸣;一说山形如鼓,一说浪击石崖若鼓鸣,故名。
青草桥
俗称“草桥”。位于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桥,横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称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桥于青草渡,费银800缗,米70担。
1944年,日寇犯衡时被炸毁,后架木桥以通汽车。1949年5月9日,木桥被洪水冲垮,仅余桥墩。衡阳解放后,在旧桥墩上架设临时木桥。1956年7月,衡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在原临时木桥下游10米处新建桥墩,加高路基,桥面扩宽至10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成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桥,长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车。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该桥数次维修加固。2009年大修一次。距今青草桥已成为市区内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区境内临江风光带的主要景点之一。
来雁塔
来雁塔位于城区北部3公里的合江套下矶头。据《衡阳县志》载:此处水流急湍,矶碍舟行,为利济河道,明万历十九年(1591),衡阳人礼部尚书曾朝节倡议除矶兴塔,以城南有回雁峰,故此处取北雁南来之意而名来雁塔。清同治十年(1871),衡阳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此塔,并书“来雁塔”三字嵌于正门之上。该塔高28米,七层八棱,拱门劵窗,石雕飞檐,石板楼面,斗拱楼顶,正门东南向,左右两侧门;基层门内,端坐石佛一尊,塔内石级,分两路盘旋,可上顶层;塔旁建双练亭。来雁塔拔地撑天,庄重雄伟,是衡阳市仅存的明代大型砖石结构建筑,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4年因日寇侵犯衡阳而脱落的半截铜制塔顶,现存于市博物馆内。
石鼓山的历史来源
据旧《崞县志》记载,大约是元代初的事情。一位姓延的介休人乐善好施,他在石鼓山下办了一个舍药院,意在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有一天夜深后,这个姓延的介休人刚刚睡下,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人喊马叫之声。姓延的介休人非常惊异,就隔着窗户斗胆相问,说:“ 窗外你们是什么人?”让他感到更为吃惊的是,窗外的人竟回答说:“乃介子推驻兵于此!”听说是两千年前的介子推驻兵于此,姓延的介休人真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了。第二天这个故事就传遍了天涯石鼓山,再后来四乡百姓就干跪把舍药院改扩建成了介子推行宫。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介子推行宫为什么要在山门前挂起所谓“石鼓神祠”的庙额,这是真正的原因。庙中的石鼓殿还珍藏着一块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制作的“石鼓殿”三字牌匾。这块元匾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以实物客观地说明了石鼓神祠始建于元初的真实性。介子推神祠在天涯石鼓山安下了家,于是这里近七百年来的寒食节(此地叫石鼓庙会)就显得特别热闹。节日期间,四乡商贾云集,游山进香唱戏。本应悲壮凄清的寒食节,在天涯石鼓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气氛。天涯石鼓山西揽滹沱长流,东拥同川果乡,周围地热资垒下分丰富。古“天涯八景”中有一景即曰“天涯晓雪”,看似讲雪景,实是说地热。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山川卷》所谓天涯山“峭石壁立,雪下随消”,实际上记述的也是地热资源在当地的表现。天涯石鼓山可以随下即消一年一度千年百岁的降雪,也能欣然容纳介子推的千古神灵与像姓延的介休人那样的远方来客。古崞天涯石鼓之山,真乃神奇之山!
石鼓山的简介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岳华山而命名。除东、西、南、北、中五峰外,还有长空栈道、龙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称小华山。
在辽宁省庄河市长岭镇,也有一处石鼓山,现称为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山后石城东北2000米,305国道南。
《旧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一面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城山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便是在石鼓山。
高句丽将军温沙门战败于此。 《三国史记》:冬十一月 唐右领军中 将薛仁贵等 与我将温沙门战於横山 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