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所谓"九姓铁勒"是那九个

九姓铁勒,唐朝对蒙古高原北部的回统、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等游牧部落的总称。因为他们是铁勒部落的分支,每部一姓,所以称之为“九姓铁勒”。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

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这个称呼逐渐消失。

扩展资料: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

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

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姓铁勒

西突厥中的处月人是黄白混血人种还是白种人?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处月突厥人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知道,西突厥由十大突厥别部组成,合称“十姓”,所以西突厥的可汗在历史文献中一般不叫突厥可汗(突厥可汗是东突厥可汗),而是叫十姓可汗。

在这“十姓”中,处月是在历史上比较活跃的一个突厥别部。

京东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

广告

另外一个情况大伙也都清楚,就是突厥别部,一般都是铁勒人,但是这个处月……似乎跟铁勒无甚关系。

纵观整个突厥汗国兴亡史,铁勒人一向致力于反抗突厥,铁勒人中的中坚部分在古突厥碑铭中被称为“九姓乌古斯”。铁勒人在突厥时代,曾建立过铁勒汗国(契苾部落歌楞建立)、薛延陀汗国(薛延陀部落夷男建立)、回鹘汗国雏形(吐迷度建立)、回鹘汗国(骨力裴罗建立)。这些铁勒人虽然和突厥人语言文化都高度相似,但一直有不认同突厥的民族情绪,对突厥统治反抗甚烈,铁勒人中的佼佼者,一般很少标榜自己的突厥身份。这点很像缅甸国内,同操一种语言,却民族对立的缅族和若开族的关系。

但是,处月几乎从来不参与反抗突厥的行动,处月人中的知名者,一般也自称突厥,对突厥认同感极强。而且在南北朝时期活跃的铁勒先祖敕勒人的记载中,并没有处月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处月首先和铁勒无关。

九姓乌古斯是不是昭武九姓?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简述回鹘人西迁的过程及意义

公元840年回鹘在遭受天灾之后,又遭人祸,汗国瓦解,所属居民分五支向外迁徒,其中,南下的两支一部分进入中原,融入汉族之中,一部不久因各种原因又近回漠北,西迁的回鹊人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成为今天甘肃省裕固族的来源之一,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唱回鹘政权,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扩展资料:

被抛弃在草原和东疆的回鹘人(主要是九姓乌古斯人),深受黠斯汗国残暴统治,于是纷纷四散奔逃大概因为他们不属于十姓回鹘,所以既没有投靠乌介可汗也没有投靠庞特勤。正好这时吐蕃帝国瓦解,张义潮起兵,联络四方英雄,结识了逃亡中的九姓乌古斯贵族仆固俊。

张议潮给仆固俊援助和封赏,让他打着唐朝的旗号去收复新疆仆固俊得到唐朝的支持后,迅速成为逃难中的九姓乌古斯人中最有号召力的首领。无主的九姓乌古斯人纷纷投靠仆固俊,他们收复了新疆东部,还杀回了蒙古高原,与黠斯开展了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