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文化中心主义,它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中心这个词应是ethnocentrism,虽然ethnocentrism字面上看是“民族中心主义”,但其实可以赋予更广泛的定义。在Adornoetal的经典《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中,便曾给本词赋予最广泛的涵义。 Ethnocentrism应该是研究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成员在心理上认同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同一群体有近似的社会特征,如价值观念、态度、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

文化中心主义者可能是这样的:一般而言,外部群体和本群体的相似特征越多,在等级序列中的地位也越高。外部群体和本群体的差异越大,偏见也越强烈。

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的文化才是最优势、惟一正确的一种观念或习惯,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

它的正功能是:

1、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的忠诚和士气;

2、减少团体内的冲突;

3、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

4、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

它的负功能是:

1、容易产生偏见;

2、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

3、引起团体间的冲突;

4、维持某些阶级的即得现状;

5、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

二、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有什么影响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

其实,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应该摒弃的思想观念。

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总之,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偏爱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标准,用否定的态度,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人类学被认为是一门民族中心主义最少的社会科学。博厄斯认为,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民族情感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通过扩展个人活动领域,使权力有可能加强,并通过设立明确的理想来扩大合作的群众数量。这种情感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但是,这种情感无论在各处都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极其强调和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由此,民族中心主义产生。也就是说,对它族的歧视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只是一种情感,赞扬本族的优越,以激起成员的团结。这种情感如果过度,就可能引起群体间的冲突。

其实,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应该摒弃的思想观念。

三、什么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本民族为思维起点,以本民族为思维终点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它由共化原则和排外原则组成。共化原则是这个民族能有效地维持这个民族内部人员的集体认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与结构的总和,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精神价值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等等。而排外原则则将这种集体认同的总和作为仅仅是自己单个民族的利益与价值标准,从而排斥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所以民族主义的本质就是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外民族的平等利益与价值观是被排斥在外的。

四、民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个广义民族和那片国土的热爱及眷念,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基本价值观的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是指对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优越感.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最高体现,民族主义则是民族意识的最高体现.

五、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主义跟民族中心主义显然是两个差距甚远的两个词,民族主义是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的而兴起的思想或者运动,应该说是一个中性词。

而民族中心主义则不是指以民族利益为中心,而是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我高于一切,有一种不可取的自我优越感,不仅不是以民族利益为中心,许多时候还起到妨碍民族发展的作用。这种自我优越感,视各国条件不同,可能会让民族自高自大,也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在中国的角度来着,欧洲中心主义、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实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可以说都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异。

民族中心主义与该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面的强盛而带来的优越感是分不开的。在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中,文化间的交流、身份认同等问题是一个核心点。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认为西方所认知的东方不过是西方一厢情愿“自我建构”,西方眼中的东方根本不存在,只存在于他们的构想之中,东方只是西方想象中的“他者”,而这个他者,往往被想象成与光明、民族、先进的西方相反的国度,东方是野蛮的、落后的、不开化的、女性的、有待西方改造的一个地方。可见,欧洲中心主义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萨义德也由此提出“让东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主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发扬本民族文化。

那么让我们用历史上抑制日货这一件事来说一下。抑制日货运动的发生具有其特写的历史环境,是政治事件影响经济行为的表现。

如1908年发生的第一次抑制日货运动,后来1919年因为巴黎条约发生的运动,似乎都因为爱国情绪或爱国主义运动而起,中国人民自发的一种抵抗运动。可以说是与民族主义有关,但却不能算得上是民族中心主义,是对侵略发起的反抗运动,但是这种运动一旦过激,伤害到的不仅仅是所抵抗的对象,大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势。如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抵抗日货运动,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产品均成为抵制的对象,涉及的产业包括家电、旅游、对外贸易、汽车等,其中还发生出一些很极端的事情,例如见到日本产品,哪怕是中国人民的财产,也依然打砸。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抵抗日货牵一发而动全身,日货非独与日本有关系,与本国也有很大的经济联系,自身也是会受影响的。况且许多日本品牌汽车其实是在国内生产的。过度地抵制可以说是一种暴力运动,难免带有民族中心主义性质,带有盲目的色彩,而非出于民族主义的爱国行为了,所以倡导的是“理智爱国”。据所看相关论文表示,抵制效应在最初的四个月效果显著,但在这个过程也有观望效应,风波一去,受市场调节影响影响会渐渐趋平。

这些极端事件也说明抗日运动对于激发国人爱国主义、促进中国制造业有积极意义之外,还有许多负面作用,不只抵制日货,更伤害了一部分国人。抵制日货虽由民间自发形成,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而缺少政府的监督管控,造成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爱国需要理性,暴力行为绝不是爱国,只能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中国的投资环境,让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望而却步,最终损害的还是中国的利益。我们需要的应该是理性的抵制日货运动,发扬正确的爱国主义,而非爱国主义情绪。

赞同2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