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作者简介200字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扩展资料

在《射阳先生存稿》中,有两篇吴承恩本人所作的序言。在吴承恩年轻时便对小说创作情有独钟,其第一部小说便是搜罗的神怪、奇闻逸事集,由其本人作序,题为《禹鼎志》,不幸已经失传;另外一部吴承恩作序的著作是词集。

将此前的两部词集——十一世纪的《花间集》和十三世纪的《草堂诗余》加以增补和重新编排,题为《花草新编》。这一新名字有双重含义,既代表着是描写花草的著作,也是意味着将旧书加以编排,题名取自两部著作名的第一个汉字。

在该书的序言中,吴承恩将其新的编排方法称为“以大小差后先,以短长为小大”,即按照词的长度,也就是字数编排次序。1583年刊行的另外一部《花草粹编》(十二卷),署名编者为陈耀文(字晦伯,1550年进士),其中序言亦是署名陈耀文,时间为1583年冬。

通过比较这两篇序言,我们可以发现,陈耀文的序言明显是抄袭吴承恩之序,不过是改变或者替换了其中的部分词语。在陈耀文的序言中提到,1559年时陈耀文担任淮安推官,当时的吴承恩还只是一个学生,其藏书来自于陈耀文;至于编著这部词集,陈耀文宣称是自己所为。

在编著方法上,陈耀文用“世次”二字代替上面提到的“大小”。既然该书的编排次序完全无视时间上的顺序,因而,虽然“世次”二字比“大小”更为文雅,但是却完全背离事实。这也说明陈耀文根本不是此书的编著者。

似乎在吴承恩去世后,陈耀文或其门客购买了这部手稿,然后在1583年作为自己的著作刊行,而没有考虑到数年后可能会有人将吴承恩的原书以及序言整理刊行。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推测,但是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证实吴承恩的确是卒于1582年。

作为一名作家,吴承恩最为出名的作品显然是前面提到的《西游记》(一百回)。但是,从最早的1592年世德堂版始,在超过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游记》的作者一直都是匿名,或者是假名,或者是完全错误的作者。

只有1625年的 《淮安府志》以及其他的地方志中提到吴承恩有一部题为的《西游记》作品。吴承恩 1923年,亚东书店刊行的胡适所作《西游记》介绍中认为,吴承恩才是该书的作者。自此之后,对于吴承恩是这部伟大小说作者的观点才被确立。

尽管在吴承恩的文集或者与其相熟的人的文集中都未曾提到《西游记》,但仍然可以推测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创作了《西游记》,而且这十年里吴承恩没有其他作品。 另外一方面,他的确在幼年起便对小说颇为感兴趣,并试图模仿一些早期的短篇小说家。

也许正是吴承恩及其家庭刻意隐瞒了他与《西游记》的关系。因为在当时,作为一名官员或者说一名曾任王府纪善的人去写作《西游记》这样小说的话,会被视为古怪而遭排斥和非议。无论如何,自1923年起,吴承恩便成为《西游记》的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承恩

二、西游记的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三、西游记作者 西游记作者的简单介绍

1、《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2、吴承恩(约1500—1583年,又及1506—1580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文学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3、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迁居南京,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归。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4、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吴承恩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四、西游记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扩展资料: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与他们相近, “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朱彝尊 《明诗综》 四十八谓其诗 ‘习气息除,一时殆鲜其匹。’ 吴承恩的诗作浪漫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 ‘李太白、 辛幼安之遗也’。

” 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 “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 在诗文创作中, “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 , “师心匠意,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 。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吴承恩的诗文 “率自胸臆”“师心匠意” ,据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来看,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二郎搜山图歌》 是他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话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 横行的黑暗现实,期望 “胸中磨损斩邪刀”“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平话作品。里面的韵文、散文并用,将唐三藏取经的故事,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后世演艺家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最终历时7年,终于完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承恩

五、《西游记》的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