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明园的资料介绍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介绍

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帝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交通概况

到达圆明园绮春园宫门乘车线路有320、628、697、801、319、331、432、438、498、664、690、696、826路等。

到达圆明园长春园东门乘车线路有664、特4路、982、365、432、656、681、717、743、814、963路等。

园内交通:电瓶车从绿油门值房至线法桥,单程5元;可免费租用轮椅,押金500元。

开放时间

07:00-19:30;停止售票时间:17:30 (1月1日-3月15日,10月16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07:00-20:00;停止售票时间:18:00 (3月16日-4月30日,9月1日-10月15日;周一——周日)

07:00-21:00;停止售票时间:19:00 (5月1日-8月31日;周一——周日)

推荐游览路线

路线1:

圆明园南门—鉴碧亭—涵秋馆—凤麟洲—海岳开襟—西洋楼遗址—狮子林(游览时间约1小时)

路线2:

圆明园南门—鉴碧亭—涵秋馆—凤麟洲—海岳开襟—西洋楼遗址—狮子林—全盘沙景模型—含经堂—澹怀堂—如园(游览时间约2小时)

路线3:

圆明园南门—鉴碧亭—涵秋馆—凤麟洲—三园交界—西部园区—西洋楼遗址—狮子林—全盘沙景模型—含经堂—澹怀堂—如园(游览时间约半天)

可以根据自己时间长短自行安排。

二、圆明园的资料具体介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以下的资料是我提供的关于圆明园的历史的介绍及其毁灭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圆明园的资料具体介绍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 收藏 极为丰富,堪称 文化 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

“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 其它 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0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

《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 口号 ,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 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 园林特色

特色概况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主题元素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圆明园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 传说 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风格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

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

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

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 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

建筑形式

圆明园的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应有尽有。其盛时的建筑样式,也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既有常见的单檐卷棚灰筒瓦屋面,朴素淡雅;又有宫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顶,金碧辉煌;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的规整院落,又有灵活多变的建筑组群。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之多,除常见的矩形、方形、圆形、工字、凹凸字、六角、八角外,还有很多独特新颖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卍字形、书卷形、十字形、田字形、曲尺形、梅花形、三角形、扇面形,乃至套环、方胜等,可谓丰富无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宗教元素

三、圆明园的资料简介。

(园林介绍)

(1)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统称为“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合了各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因为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所以也称"夏宫"。

圆明园中最著名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2)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又称为圆明园兽首、圆明园红铜兽首、圆明园兽首铜像等。是原中国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水池的一部分,由意大利籍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归还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

(3)十二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圆明园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4)十二生肖像原是在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12石台上的。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这些青铜生肖雕像高520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5)长春园

长春园位于北京市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14年雍正十年前后。此地原是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45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于1767年-1773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

(6)长春园昔日的园林景观仅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有一幅大型全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后下落不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9月竣工放水。长春园不是对圆明园的简单扩展和内部增建而是在圆明园东侧另辟一所面积约一千亩的新园。与圆明园本园不同的是长春园是一个事前精心规划设计的作品,是乾隆皇帝御制的园林杰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的建筑热情暂时消歇。不过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造园热情再次勃发。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他是要给自己兴建一座退位后宴居的所在尽管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因此之故颐养和休闲就成了长春园最大的主题。不妨这样说长春园是乾隆皇帝亲手为自己营建的老年活动中心。

(7)万春园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中叶主要营建工作在嘉庆年间完成并把万春园归纳为“万春园三十景”。道光初年以后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嘉庆朝时将绮春园西边诸多小园并入加以修缮、添建才初成规模。此时的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无法与圆明园及长春园相比。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最初在乾隆年间称为春和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圆明园东南几个小园扩建成绮春园。在嘉庆十四年1870年扩充将西部小园并入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园组成。绮春园的面积54.3公顷园林规模比长春园略小。绮春园在道光年间以后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

(8)圆明园被毁后同治年间准备重修圆明园时拟大修绮春园并令改名万春园后因财政拮据而作罢。后人常将绮春园称为万春园但万春园只是为重建而命名并没有真正出现过。

(9)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10月5~7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10)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6日至17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圆明园的历史简介 关于圆明园的简介

1、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2、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3]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3、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4、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五、圆明园的资料,简介!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

建设始于1709年,基本完成于1809年,历时一个世纪。从那时起,嘉庆,道光和咸丰三代人的修复和扩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以前人们叫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和H春(三轮,总面积347公顷。陆地建筑面积比紫禁城多10000平方米,周边周长约为10公里。

水域面积相当于颐和园。三个花园被墙隔开;前者是万春花园,两个公园并列在后面,左边是圆明园,右边是长春花园。圆明园是一个水上花园,占整个公园的一半以上。有些景观以水命名。

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扩展资料:

发展

1、选址造园

17世纪中叶,满族夺取中原政权,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 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2、建设时期

“圆明园”,这个名字是以康熙皇帝的名字命名的。雍正二年,圆明园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在今年的第一个月,雍正皇帝被内务部派遣到树上,到了热河围场。从那时起,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一般包括向南延伸中轴线,在花园南侧建造宫殿区域。它严格遵循紫禁城的轴对称形式,包括新开张的大宫门,以及左右外部房间和橱柜。各大门的超值房将成为圆明园皇帝的主要建筑群。

原有的花园将扩建到北部,东部和西部,并将建造曲水岛,并将增加展馆。这部分构成了干隆皇帝“十大场景”的主体。第三部分是建设福海建筑群及其周边建筑。扩建后,圆明园占地面积约3000亩。

3、鼎盛时期

乾隆皇帝继承后,在圆明园进行了园林景观调整,增设了建筑群。长春花园和H春花园建于圆明园东部和东南部。这三个园林属于圆明园管理部长,称为圆明三元。

在清朝中期,公园内还有一些额外的建筑和改建。公园的主要园林景观是着名的“圆明园四景”,以及紫碧山庄,藻园,若凡之阁,文苑阁等。那时,大约有600座主要的花园建筑物悬挂着斑块,这是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皇家园林的冠冕。

4、火烧圆明园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1860年10月7日,英国和法国入侵者进入圆明园之后,他们被皇帝给了法国最罕见的东西,他们藏在法国博物馆里。在法英入侵军队的第二天,这些物品的诱惑再也无法抵挡。官兵聚集在一起抢劫抢夺花园里的金银珍品和文化艺术珍品。

英法侵略者偷走了圆明园的宝藏。因为公园里的家具和帐户已被抢劫,所以永远无法澄清。以下信息或权限可用于管理豹。根据清代的历史资料,圆明园只有441个欧式钟表,当时只展示和放养。抢劫案后,只有一个大钟幸免于难。

之后,被土匪和侵略军“弃路”夺走的部分丢失物品达到了1,197件,这只是花园中物体的千分之一。事实上,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窃取和摧毁的大部分物品都是非常宝贵的。

5、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六、圆明园的资料简介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1744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遗址的意义

1、圆明园的遭遇,是中华民族最近那段贫弱、苦难、屈辱历史的缩影,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无论这片废墟现在所具有的东西的多寡,都不影响这部史书丰富和苦涩的内涵及其无上的宝贵价值。圆明园遗址保护牵涉到多学科的问题,

需要宏观的文化视野。正是这种视野的多学科参照,才使我能够初步读懂这部“巨著”,从而认识到:保留并展露这片废墟,比用辉煌的古建筑取代或部分取代她要有意义得多!一部中国近代史,某种意义上就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2、在这段历史中,有两件事是中国人民最为刻骨铭心的,一件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另一件就是震惊世界的英法侵略军焚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也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留住这一方遗址废墟,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她确实是一座理想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3、一座美仑美奂的皇家园林消失了,她转换为另一种生命,一种充满悲情、充满张力的文物的生命,并且有了自己的标志性脸面――西洋楼残躯。这片废墟,只要你看她一眼,就会立刻被她的无形磁场吸住,感到心灵震撼,进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废墟之美的奥蕴。

圆明园有哪些特点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

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

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