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温疫,温毒在概念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温病与温疫、温毒均是医学上的名词

一、三者的概述不同:

1、温病的概述: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

2、温疫的概述: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3、温毒的概述:温毒是指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的一类温病。

二、三者的范围不同:

1、温病的范围: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2、温疫的范围: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

3、温毒的范围:大抵包括二类疾病,一类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另一类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扩展资料:

温病的分类:

一、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二、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1、新感温病。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2、伏邪温病。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如春温、伏暑。

三、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瘟疫(恶性传染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毒

中医中瘟病指的是什么病?

瘟病(如春瘟、暑瘟、伏瘟等)是感受瘟热病邪所致地最易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之总称,又称瘟热病。

此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蚊虫叮咬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流行。中医根据瘟病在发病过程中的症状顺序,将它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阶段,用以说明不同阶段的不同病理变化及其转变规律。

表现

瘟病的病邪侵入人体后,首先犯肺,之后便按照卫、气、营、血的规律由浅人深,由表人里,步步深入,使病情逐渐加重。瘟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势凶险,发展快,变化多。

如暴发型流脑这种瘟病就是一种来势特别又迅猛,病死率极高的瘟病。这种瘟病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它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很快化燥伤阴,耗血动血,可在一、二天内置人于死地。所以,无论谁患了瘟病,都要及时根据卫、气、营、血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不可贻误。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国医大师王琦:扶正气、提免疫 中医药助力除瘟疫

什么叫瘟疫?

瘟疫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天花、中毒性痢疾、肠伤寒、霍乱、鼠疫等,都属感染疠气引起。瘟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播途径是空气、食物、接触等,通过以上传播途径,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因此,有无疠气接触史是诊断瘟疫病的重要依据。瘟疫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小面积发生。瘟疫病患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的特点,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病状。

瘟疫 指的是什么病?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古时候说的瘟疫到底是什么病?

瘟疫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对众多流行性疾病的统称,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古时对瘟疫的记载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

1、先秦时期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2、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他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瘟疫的方剂。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5、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7、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

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是对温疫病因的创新性见解。

8、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他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瘟疫

瘟疫的特征有哪些?

瘟疫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湿热秽浊之疫,以恶寒壮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脉数等为主症。一是暑热火毒之疫,以高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吐泻,或神昏发斑、身发臭气为主症。

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致病原因是微生物,环境卫生等,造成结果是大面积死亡。

症状:

《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