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夫有责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匹夫有责”的上一句是“天下兴亡”,意思是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明末清初,顾炎武从小爱读忠臣义士的故事,他参加图谋革新的复社,在昆山组织守将抗清,城破后他牢记继母王氏的教诲不做清朝的臣子,就化装成商人(坐着马车)游走各地,联合各地抗清人士。他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什么匹夫有责的前句

匹夫有责的前一句是天下兴亡。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出处

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翻译:意为保护一个朝代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国家)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

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三、匹夫有责的前一句是什么

匹夫有责的前一句是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正是在明末清初,清兵南下的时候。那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后,顾炎武一家宁死不降,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但始终难成大事。

在悲愤之下,顾炎武就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并强调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GJ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而顾炎武自己直到69岁去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