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如枯木,心如死灰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说人丧失了自我,就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体就像是立着的枯木,无感无觉,无灵无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正是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

这是庄子的境界,而这句话在现实中,一般是用做贬意的.形容人心灰意冷,毫无生气.

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第一次看到“心如死灰”大约是在高中时候,是一位失恋的同学写在他的笔记本上。后来在读《庄子》的时候,加上了前面那句“形如槁木”。昨天偶然看到了蒋勋老师讲该如何理解“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发现我以前的理解都错了。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并不消极,而是大积极。槁木是在积蓄能量,为来年春天能够长出一片片绿叶。我们通常只看到枝叶扶苏,不太容易发现树干和根意义。只有在槁木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可以看到他真正的姿态。

让我想到了九千年的胡杨树,在树的缝隙,仍然一片绿叶倔强地伸出来。

原来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大积极都开端于表面上的消极: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禅宗:心如止水

三、“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

比喻极其消极悲观。形容人心灰意冷,毫无生气.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槁木死灰,言其寂寞无情耳。”槁:即古“枯”字。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后因以“枯木死灰”形容对世事冷寞处之,不为外物所动,也比喻对世上的一切都悲观失望。宋.无名氏《宣和画谱.道释二》:“大抵释氏貌象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结跏,垂臂则袒肉,目不高视,首不轩举,淡然如枯木死灰。”宋.陈亮《与应仲实书》:“事物虽小,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

四、“形若槁骸,心如死灰”怎么读?

形若槁骸【读音】: xíng ruò gǎo hái

心如死灰【读音】:xīn rú sǐ huī 

出处:“形若槁骸,心如死灰”来自《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隋书·卢思道传》:“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 金 马钰 《满庭芳·赠宋何二先生》词:“心若死灰,自是神气冲和。”亦作“ 心如寒灰 ”、“ 心如死灰 ”。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宋 司马光 《无为赞贻邢和叔》:“学 黄老 者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为无为,迂叟以为不然。”《镜花缘》第三八回:“倘主意拿定,心如死灰,何处不可去,又何必持其龙须以为依附?” 巴金 《家》二十:“眼前的风景固然跟旧时一样,只是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一样不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掉。”

五、“生如槁木心如死灰”什么意思?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说人丧失了自我,就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体就像是立着的枯木,无感无觉,无灵无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正是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

这是庄子的境界,而这句话在现实中,一般是用做贬意的.形容人心灰意冷,毫无生气.

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是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这两句话如今都当负面,贬义形容人了,但是原意肯定不是。我认为,这两句话本意可能是形容人修道,也就是物我不分,物我一体的一种境界吧? 

有点类似佛家禅定的心境? 

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出自哪篇文章?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

比喻极其消极悲观。形容人心灰意冷,毫无生气.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槁木死灰,言其寂寞无情耳。”槁:即古“枯”字。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后因以“枯木死灰”形容对世事冷寞处之,不为外物所动,也比喻对世上的一切都悲观失望。宋.无名氏《宣和画谱.道释二》:“大抵释氏貌象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结跏,垂臂则袒肉,目不高视,首不轩举,淡然如枯木死灰。”宋.陈亮《与应仲实书》:“事物虽小,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

庄子

(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