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台湾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归中国管辖的?

其实,在清朝以前,台湾并未正式(官方)纳入中国版图,虽然在此之前,有中国大陆的人移居到台湾

清康熙朝时,康熙帝担心台湾为明朝郑氏军队控制而对大陆产生(反清复明)的影响,遂命施琅攻下台湾,铲除危患。最后,郑克塽归顺大清,台湾正式划入中国之版图,与福建省合并,并称福建省。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台湾将岌岌可危(外国觊觎台湾),在1887年(光绪13年)

台湾建省。

清政府的担心不幸成为现实,1895年,甲午战败,清被迫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自此之后,台湾再也没后回归到一个统一政府的中国(仅1945年之后的两三年)

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甲午战败以来的120年了,希望台湾能在这一年回归,两个甲子台湾真正回到祖国。

二、台湾什么时候被占去,什么时候又统一

台湾在元朝时正式成为我国疆土,明朝时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被郑成功收回,建立反清基地。康熙时再度统一。后1895年甲午战败,被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

三、台湾是什么时候回归中国的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⑴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军到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州的联系;

⑵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⑶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

⑷清朝: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

⑸1895《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

⑹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今日台湾问题由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残余部队退据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因此,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国干涉。如今两岸关系进展良好,我们期盼两岸早日实现统一。

四、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统一台湾的?

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投降施琅大军,共计约22年。大致过程如下: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

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

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

康熙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供应后勤,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五、台湾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清政府统一起来的?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过程:

1683年6月14日,清军跨海东征。经过7天激战,先将澎湖攻克,全歼郑军精锐。郑克塽最终采取太傅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归顺清廷。于是派人向施琅请降。施琅立即奏请康熙皇帝定夺。康熙降旨施琅,接受郑氏请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诺:如能诚心来归,可将前罪尽行赫免。

1683年7月8日 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1683年7月16日 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清军击败大明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1683年10月2日 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文武官员正式剃发受诏。自郑成功入台22年,清朝最终统一全国。

扩展资料: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 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人口约235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参考资料:台湾百度百科

六、毛主席关于两岸统一的战略实践,给我们几点极为重要的现实启示

由于蔡英文当局和美国等外部干涉势力疯狂的勾连挑衅,台海局势可谓剑拔弩张,美国政客威胁恐吓,“台独”当局嚣张炒作,制造紧张气氛,企图拓展国际空间,捞取更大的“携洋拒统、倚美谋独”的资本。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对不能答应。但具体应该如何反制呢?我们有必要从 历史 中汲取智慧,为此,梳理了毛主席关于解放台湾、两岸统一的战略历程,目的是聚合智慧,有助于我们实现国家全面统一。

1949年3月15日,根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新华社发表时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首次明确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1949年 9月30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通过的由毛主席起草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指出:中央政府“将指挥人民解放军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消灭残余敌军,解放全国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将“解放台湾”、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作为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之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8月11日,毛主席在起草的关于华东军区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台湾决定1951年不打,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 。9月29日,毛主席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说, 以后请注意,只说要打台湾、西藏,不说任何时间。

1953年10月,毛主席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 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很多……这两年,我们那位在台湾的蒋先生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之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做反攻大陆的美梦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的问题了。 ”

1954年9月2日,毛主席、周恩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9周年给苏联领导人的电报中指出,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以保障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维护远东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 。

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 为了反击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至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1956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 “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 ”后又多次说:“ 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 ”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 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数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 社会 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从以上三个阶段分析,毛主席对两岸统一,在前两个阶段坚持“ 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做好了全面的军事准备。第一次被阻断就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也开进了台湾海峡,解放台湾不得不中断。也就是说,没有美国在朝鲜半岛的侵略和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国早就统一了。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重视全国总动员,在国家最高层面进行宣示,凝聚解放台湾的全民力量。 在这一阶段,最能体现解放台湾意志的,就是前文提到的三大重要文件,即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与《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都明确提到“解放台湾,解放全中国”。

其二,突出坚决的反制,蒋介石和美国勾连越紧密,其损失反而越大,让其得不偿失。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毛主席把全国统一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尤其是为了反制美国与台湾当局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至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以硬碰硬,对美国和台湾当局的越线进行坚决的反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蒋介石和美国勾连越紧密,其损失反而越大。

其三,兼顾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创造性提出两岸和平统一方案 。毛主席不仅明确,“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而且当时提出了对台政策的“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在这个前提下,其实什么都可以谈。

目前,台海局势到了一个面临极大风险的时刻,由于台湾岛内形势更加复杂,美国介入事件已经长久,日本也在一边蠢蠢欲动,给我们两岸统一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变数。但中国领袖人物的战略定力,依然体现出来了。

在16日举行的中美峰会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的一部分说得非常清楚,包括了六层含义: 一是台海局势紧张的根源在于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二是台海局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三是美国要信守承诺,不要出尔反尔;四是台湾属于中国合法合情合理;五是大陆有耐心和诚意争取和平统一;六是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可以说,这六个方面厘清罪魁祸首、警告台独分子、谴责美国干涉、表明统一趋势、展示和平诚意、明确坚定底线,为解决台湾问题画出了明确的红线,对“台独”分子和外部干涉势力发出了“采取断然措施”的警告。

更为有利的是,和几十年前相比,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在领袖的战略决心统领下,祖国必须统一,也一定能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