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动画发展史

中国动画发展史

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

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而中国由万氏兄弟制作的首部国产人画合演影片《大闹画室》诞生于1926年,1935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标志中国动画水平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问世,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为新中国动画的发展揭开序幕

1950年-1965年的中国动画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直到文革前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尽管当时动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这十多年里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相当高的。最初一两年里只能制作出一两部动画片,到了60年代每年可以生产十多部动画片。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6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

提到中国动画的历史,文革这段时期固然是不可回避的,由于政治影响,1966到1971这六年时间里中国动画片零产量,之后的几年,形势虽然有了一点点好转,但是1972到1977年间每年勉强也只有2-4部动画出炉,就这样停滞了十一年,造成了中国动画元气大伤。

1978至现今的中国动画

这段时期还是有不少的精品,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6-1987年的《葫芦兄弟》、1984-1987年的《黑猫警长》、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

二、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

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1949年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为主要领导人。1950年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随着人员的不断扩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建厂以后到“十年动乱”前(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出: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比较优秀的部门。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辟了发展剪纸片艺术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成就在国内外引人瞩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小鲤鱼跳龙门》、《谁唱得最好》、《济公斗蟋蟀》、《大奖章》、《人参娃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明天》、《冰上遇险》、《红军桥》、《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这一时期摄制的一批优秀影片。1960年,拍摄的《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

为介绍中国美术电影的成就,于1960年举办“美术电影展览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产生广泛影响,于1960年又到香港展览,在海外获得更大声誉。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从此,美术电影又进入了一个再度繁荣的新时期。从结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时间里,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使中国美术电影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划了新疆维吾尔民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动画片《三个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虽短,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水墨动画《鹿铃》抒发了友爱之情,这两部影片都受到好评。这一时期的剪纸片在美术形式上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使剪纸片造型产生茸茸的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又拍摄了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火童》把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熔于一炉,风格奇丽新颖。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西岳奇童》(上集)、《黑猫警长》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随着体制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10月调整领导班子,中年导演严定宪出任厂长,特伟任顾问。美术片创作随着改革的步伐继续前进。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刻划了感人的猴王孙悟空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在传统的民族风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为民族艺术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上的重点,放在发展系列美术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纸片《葫芦兄弟》,表现一个荒诞有趣的民间故事。十三集的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是一个较有想象力的长篇童话。《奇异的蒙古马》是根据英国作家韩素英的剧作改编拍摄的六集动画片,表现了一匹野马的思乡之情,洋溢着国际间的友谊。《擒魔传》是一部木偶连续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还有一些影片在准备之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会更加繁荣。一个艺术事业的繁荣,需要有一大批精通业务的人才。美术电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新中国成立初,它还处在起步阶段,这类人才屈指可数。所以培养人才,是美术电影发展的关键。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培养,逐步形成一支艺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队伍。建立这支队伍,除了在工作中自学成才而外,大部分专业人员来自艺术专门学校。其中,主要的创作力量-动画人员,则经过多次专门的培养,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成为今日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骨干力量。

回顾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动画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使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其中设立动画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动画人员。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1963年毕业,该校于1963年停办,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十年动乱之后,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一是支持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曾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二是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职业班,已招收了三个班级,共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今天,美术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等的动画教育工作,将继续发展。一代新的动画艺术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中国动画事业起步非常早,早期远远超出日本,但70年代之后,日本动画蓬勃发展,终超越了中国,成为目前的局势。

以下对中日动画发展按照时期进行对照比较,主线按照中国的动画时期划分。中国动画发展未见有文提及时期划分,现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如下:

早期探索期--由20年代中国开始自己创作动画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蓬勃发展期--从建国始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1966年至1977年

缓慢发展期--从1978年至1998

探索尝试期--从1999年至今日本动画发展按照原有的时期划分(参见《日本动画发展史》一文):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至1945年日本战败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至1974年

题材确定期——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

画技突破期——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上演至1987年

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至今

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日本在这段时期处于战前草创期,动画制作水平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军国主义影响,使得其战斗场面的制作的到一定发展。

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新的动画形式加入,中国动画事业也到达了一个高峰。

同时,日本动画业也在发展,其时处于战后探索期。日本的动画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而最应当注意的就是,手冢治虫开始了他的动画事业。

1960年,手冢治虫创立“虫制作公司”,制作动画。其后,1963年,推出了《铁臂阿童木》,这是日本第一套长篇电视动画;1965年,推出日本第一套彩色电视动画《森林大帝》。这可以说是日本动画业事实上的开端,其后日本动画开始了其势不可挡的进步步伐。

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本的,虽然日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日本完全无法比的。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3.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

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业明显的受到了影响。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

悲哀呀,中国动画业的大好形势没有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反观日本动画业,日本这时处于探索期后期与题材确定期开始。动画事业在手冢治虫带动下,形势大好。

这段时期,高田勋、宫崎骏、松本零士等一批动画制作人才出现,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本动画精品不断。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日本动画业开始尝试扩大动画创作所用的题材范围,造成了现在日本动画无所不包的情形。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日本动画业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正是这段时期的发展,确立了现在日本动画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日的对比下,这一段时期实在是可悲可叹,中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话,如今动画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谁也不敢说。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法改变呀。4.中国改革开放后--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

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终于又迈开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滞后却是无法改变。

这一段时期,中国动画的发展不再有了建国初的强劲气魄,虽然动画产量又开始回复,每年还是有许多动画制作出来,但是,当年的开创精神已经不复。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不再探索新的动画形式,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建国时候的那几种传统艺术动画了;其二,可能是因为成本太高,水墨动画几乎不再做了,20年中只做出来一部;其三,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没有在动画的取材方面做出突破;其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动画人才流失了,而改革开放初期,又不能马上找到这方面的人才;等等

当然,这段时期的精品还是有的,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6-1987年制作的《葫芦兄弟》、1984-1987年的《黑猫警长》、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动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太过幼稚化了。中国人心中“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的观念始终没有抛开,造成这些动画即使是初中生来看,都会觉得不太适合。

国外动画的不断引进,中国动画界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了各种探索与尝试。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动画《宝莲灯》,就是尝试之一,吸收国外的制作方法与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长篇动画《西游记》也可以算是尝试之一;

1999年开始制作的52集长篇动画《我为歌狂》、52集长篇动画《白鸽岛》与100集长篇动画《封神榜传奇》,也是中国动画业的尝试。其中《我为歌狂》以于今年(2001)开始播出,其仿照日本动画《篮球飞人》制作中国自己的动画作品,虽然作品本身似乎不太受好评,但是尝试的形式还是非常好的。另外两部作品现在还没有太多相关资料,不知道其具体情况。

中国动画界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尝试,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欣赏到中国自己的精彩动画作品

三、中国动漫发展历程

中国动漫,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的动画和漫画。1922年,万氏兄弟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其后拍摄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达到当时的巅峰。这在当时,除美国的长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动画的萌芽期。

1993年以后,中国动画市场开放了,国家不再限制产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购。这也令国内动画行业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外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不再受限制,但中国动画片的产量少。

中国动画产业在这1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扩大了,以制作时间为例,从300分钟增加到了40000分钟,据了解,2014年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2000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词汇误用

“动漫”一词的确一开始是由于人们的误解而口耳相传的。但是,产生这种误传的实质原因是因为,我国没有一个完善的ACGN产业链与市场,并且数量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的动画,大多数的受众是0-12岁的儿童。

而人们对于国外的ACGN文化的热情却一直在发酵,这导致人们需要一个“新词”,来将受众为幼儿的”动画”与受众为全年龄的“动画”区分开来。在多数普通受众不了解其起源的情况下,“动漫”一词的含义以讹传讹,充当了这个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误以动漫一词来代指非低龄向的动画,作为对大众对动画的刻板偏见的妥协。词语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间人们的不同需求,也促进了词语的词义发展。

同样,词语含义的发展,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像这样的语义变化,也昭示了中国动漫产业艰难且畸形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