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韬光养晦”这个成语?

韬光养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

解释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

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休养,培养;

晦:隐藏。

指隐藏锋芒,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典故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1]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词语辨析

近义词:韬光晦迹、深藏若虚、玉韫珠藏、韬匮藏珠

反义词: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韬光养晦的理解

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韬:按捺,柔化,隐藏。 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 养:修养,培养。 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有所作为: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形容人不能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成就事业)。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什么意思。

【解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指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之外露,这是有所作为的一种表现,褒义。 【词源】“韬光养晦”语原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引用】清·俞万春著小说《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意思是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遭到不测,不可过于暴露锋芒。为日后出头,这次前去一定要见机行事、谨慎处事,方可图将来大业。” 【举例】“韬光养晦”主要表现在职场、官场上。比如: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杨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由于他不会“韬光养晦”这一招儿,在曹操面前过多地表现自己,结果被多疑的曹操杀掉了。 其一,杨修没有看清形势,对眼前高于自己地位的曹操没有安全感、总怕人谋害时,而此刻杨修又是他的左膀右臂而离不开,杨修就应该向曹操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解除他对自己的怀疑。 其二,当曹操害怕失去权威,怀疑杨修威胁到他的地位,比时,杨修就马上向曹操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俯首帖耳,甘拜下风,向曹操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才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推而广之,以上都做到了,特别是当某人成功地让疑心重的上司相信在下不是身边最危险的人物时,他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了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因此等待时机,一旦抓住机遇,便是后者称王称霸的英雄之时。 【结论】用“韬光养晦”造句:学会让自己“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注明:此话当今有些消极因素。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示例】: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扩展资料:

【近义词】韫匵藏珠、闭门不出、韬光用晦、韬光晦迹、养晦韬光、杜门不出、韬匮藏珠

【反义词】锋芒毕露

锋芒毕露

【解释】: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 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呢,都是寓意什么呢

“韬光养晦”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寓意着要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造句:

1.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2.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做个糊涂的精明人,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示弱巧妙地隐藏自己实力,得意不要忘形。抓小放大,难得小事糊涂有前途。

3.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