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名言励志 经典
1、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卡莱尔
2、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雨果
3、顽强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杰克·伦敦
4、胜利属于坚韧不拔的人。——英国
5、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6、天才是永恒的耐心。——米开朗琪罗
7、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8、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9、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英国
1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
11、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12、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13、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我每天都自问有没有犯错误。——梁昭贤
16、顽强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土耳其
17、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满。——谚语
18、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卓别林
19、工夫和坚韧使桑叶变成绸缎。——英国
2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1、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约翰逊
22、勇敢坚毅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拿破仑
23、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
24、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25、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富兰克林
二、曾国藩家训全文:曾国藩家训是精神境界高还是低
那么我反问一个问题 康熙的家训比曾国藩更好吧 那么现在清朝还存在吗 如果单从精神层面上讲那是极高的 但是古往今来都有一个怪圈越强的前辈或者先驱者他们的后辈越是不能传承下去 这也就是历代大有为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
三、曾国藩家训的原文内容
曾国藩家训 【清】 曾国藩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扩展资料:
一、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二、曾国藩文化学术
1、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2、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3、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家训
百度百科:曾国藩
四、曾国藩家训十六字书法作品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家训中的十六个字。
。其中前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是曾国藩熟读老子《道德经》之后在扉页上写的“感悟”,这句充满哲理的话后被其收到了自家家训中。
这句话阐述了“柔”和“刚”的辩证关系,凡事应有度,过于柔和就不是柔和了,而是懦弱;真正的柔,是柔中带刚的。真正的刚强有力,到了最高境界,恰恰是不会锋芒毕露的;那种貌似刚强,张牙舞爪的,则是外强中干,正好暴露了自身的软弱。天下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强有力吗?
曾国藩家训的后两句比较好理解,一家人勤勤恳恳,积极劳作,则万事兴隆,财运亨通;一个人勤奋好动,加强锻炼,则身体康健,百病不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