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达的后代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混迹于江湖草莽,无名无望,但是,却最终能够扫平各路豪杰,将蒙古人赶回大漠,为大明打下两百多年的江山,可谓是一代雄主了虽然,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皇帝,但是,他却和大多数开国之君一样,都喜欢在天下太平之后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杀功臣。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但是,却不能同享福。

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见多不怪的。都知道,春秋时候的范蠡很有智慧,他在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没有过多的贪恋名位,而是潇洒地离开了朝堂,从此,消失于江湖之中,成为无数后人推崇的例子。而他的战友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对勾践抱有太多的幻想,认为自己和勾践好歹也是一同吃过苦的人,他总不至于翻脸。但是,正是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身名两灭,最终,成为后人的一个反面例子。还有大汉在立国之时,刘邦对自己的老部下,也是一点都不手软。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哪个不是顶天立地的豪杰?

结果呢?他们个个都在天下太平之时,不得好死。然而,宋朝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赵匡胤用一顿酒席,便把众将的兵权解了,虽然,这个事情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但是,他跟其他老前辈比起来,赵匡胤算得上是很仁慈了。总之,在处理功臣这个事情上,各朝有各朝的办法。

不过,这些办法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一些小学生的手段。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杀功臣不仅是让你死,还要让你死的时候感谢他的隆恩。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因为吃了一碗皇上赏赐的鹅肉,而死的。

此人乃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他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并且,和朱元璋一样,出身于底层。二十出头的他,选择投身到朱元璋的军中,跟随朱元璋打过各种大仗小仗。

不过,他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特别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在早些时候,朱元璋还不是一军统领,而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个头目。某天,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人找到朱元璋,说他的部队缺乏给养,希望得到朱元璋的帮助。

而朱元璋,看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不容易,于是,就顺手帮了他一把。但是,这个孙德崖在此前,却跟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有一些过节,使得郭子兴听闻此事后,十分不满,专门从外地赶来把朱元璋大骂了一通。这时候,孙德崖就有些坐不住了,出于安全起见,他赶忙跟朱元璋告辞。

然而,朱元璋看到事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放他走了,并且,还亲自为他送行。当时,朱元璋和孙德崖的部分部队先行出城,而孙德崖和一些后续人马尚在城里处理一些事情。但是,等到朱元璋他们走到一半时,队伍后面却传来消息,说郭子兴带人把孙德崖抓了起来。

看样子,郭子兴是想把孙德崖给灭了。

跟朱元璋先走的那部分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炸了窝。他们怀疑是朱元璋从中作梗,遂把朱元璋也扣压了下来,并且,向外放话说若是不放人,那么,他们就把朱元璋也砍了。在这一危急关头,作为朱元璋部下的徐达却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来替换朱元璋充当孙德崖军中的人质。

不过,后来双方经过协商,各自都把对方的人放了,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此事件中,徐达舍身救主的行为,让朱元璋牢记在了心里。但凡古今名将,对部下的约束都比较严格,徐达亦是如此。在攻破张士诚大本营平江城之时,徐达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夺老百姓的财物,不得损坏当地居民的住房,不得离开军营超过二十里,否则,格杀勿论。

正是因为这一军令,朱元璋的队伍才得以在张士诚的旧地赢得民心。在后人看来,徐达所领的队伍所向披靡,威风八面,但是,他本人在朱元璋面前,却一直是毕恭毕敬,从不敢做逾越臣子之位的事情。有一天,朱元璋请徐达吃饭,期间,他想考验一下徐达是否真的像他表现出的那么忠诚于自己。于是,他便不停地给徐达灌酒,在徐达不省人事之时,他将徐达安排在自己的官邸中歇息。

等到第二天一早,徐达醒后才发现自己居然睡在老朱的床上,深感大事不好,于是,连忙向朱元璋谢罪。此时,朱元璋看到他如此惶恐,便对他放下心来。

然而,这种放心并没有永久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孙们镇不住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为了自己朱家江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把那些有能耐的人一一除去。

某一年,徐达背上生了个疖子,朱元璋便借此机会,调他到南京养病。之后,朱元璋专门抽空去徐达的家里拜访,想要看看他的病情是否好转。朱元璋到了徐达家里,无非拉些家常,说些安慰之语,本来没什么状况,直到朱元璋看到徐达床上的一册兵书,瞬间脸色大变。

照理说,徐达作为一个武将,喜好军事实属正常。在晚年之时,翻翻兵书回想自己早年的峥嵘岁月,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朱元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徐达这个人靠不住,只要他还活着自己晚上就睡不好。但是,此时徐达在朝中威望极高,直接将其处理掉难免会惹人非议。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赐给徐达一碗鹅肉。按理说,皇上赐美食于臣子,本是一件谁也批驳不得的好事情,但是,徐达的病却最忌吃鹅肉,一旦吃了便会病情加重。当徐达看到别人送来的那碗鹅肉时,他不仅什么都明白了,还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按着朱元璋的意思吃了下去。

果不其然,吃完没多久,他就病发去世了。

像徐达这么低调内敛的人,都不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可见,朱元璋心胸之狭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跟中原豪杰的争锋之中,没有死在与蒙古人拼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一碗鹅肉上,不免让人大为叹息。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根据如东县苴镇的《徐氏族谱》记载,现今的徐达后代已经传至22代了,1946年,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如东县苴镇曾供奉过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小学,近年撤并后也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了一片破旧校舍了。但是,直到现在,徐达的后裔还是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居住在如东县的苴镇和掘港,目前人数有三四千人。

二、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明朝的建立,徐达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整个大明王朝的领土很多都是经徐达之手打下来的。而且,徐达对朱元璋的忠诚我们也有目共睹,对于徐达晚年之死的争议,个人一直觉得并非朱元璋害死了他,而是徐达旧病复发而亡。

而在徐达去世时,他一共留下了四个儿子,他的这些儿子在朝中后来都成为了重要人物。

老大徐辉祖

大儿子徐辉祖一直都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朱棣造反之前,曾派出了他的三个儿子前往南京,但是到了南京之后,徐辉祖第一时间找到了朱允炆,希望朱允炆扣留朱棣三个儿子,这样的话,朱棣很可能就没有造反之心了。

要知道,徐辉祖和朱棣的这三个儿子关系可不一般,是他们三兄弟的亲舅舅,朱棣的正室正是徐达的大女儿。而且,在三兄弟来到南京之后,就选择住在了徐辉祖的府上。

不过徐辉祖企图扣押他们三兄弟的消息走露了,随后他们兄弟三人成功逃出了南京,并且把消息告诉了朱棣,朱棣这才下决心走上了谋反之路。

朱棣造反之后,徐辉祖又率军阻止,但是被朱棣打败,在南京城被攻陷后,徐辉祖成为了阶下囚。

不过徐辉祖毕竟是自己大的舅子,同时徐达一家还有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金牌的原因,朱棣在后来只是将徐辉祖囚禁,而没有选择杀掉他。

在被囚禁之后的徐辉祖仍旧宁死不屈,在朱棣登上皇位的第五年去世。

老四徐增寿

不过和老大徐辉祖不同的是,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却力挺姐夫朱棣,朱棣三个儿子当时得以逃出南京其实也有得到徐增寿的帮助。

不过这件事在当时被朱允炆知道了,在朱允炆讯问徐增寿之时,他当场撞柱而死。

老二与老三徐膺绪

而徐达其他的两个儿子呢?

二儿子因病早亡,这里不多说。

因此只剩下了三儿子徐膺绪,他则是在朱棣起义之时一直都举棋不定,不像其他两个那么站队明显,而这也让他保住了性命,得以善终。

发展状况

总的来看,徐达的后人其实就是后来徐膺绪这一脉发展的还算不错。

其他的,徐辉祖和徐增寿后代发展的并不好。特别是徐增寿,虽说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武阳侯,他唯一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因为其后来生活极度奢侈被人告发,朱棣下令将他贬为了庶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江苏如东发现了一位姓徐的老人,老人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名叫徐永德,自称是徐达的后人,而这也是他在无意之中发现的。

发现经过则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去同村的徐永泉家中做客,在徐永泉家中看到了一本家谱,他的父亲和祖父名字居然都写在上面。

随后,在徐永德刨根问底之下,得知这本家谱最早编篡于明朝,而他们就是徐达的后人,不过至于是那一支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且徐永德确定,他们这一辈已经是家谱上第二十二代人了,也正是因为朱棣的靖难之役,他们才搬到了如东。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达的后人不可能只有他们这些人,至于其他的去了哪里现还没人知道。

三、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徐达,他的后代结局如何呢?

鸟尽弓藏乃是帝国建立之初的常事,明朝更是如此,很多功勋等身的大臣都难以善终,徐达却是少有的能功成身退的人物。他作为开国的军事统帅,为人谨慎,为明朝戎马一生,死后也被称为明朝开国的“六王”之首。徐达如此声名显赫,那么他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徐达一生共育有四子三女,三个女儿都与皇室结亲。虽然所嫁之人皆是人中龙凤,但她们下场却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嫁给朱棣的长女,虽然最后母仪天下,但她多忧心朝堂之事以及百姓民生,思虑过重,逝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那么他们又是何下场呢?

作为长子,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最后三子徐膺绪,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徐达的子女命运尚可考证,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在关于他的后代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多为以下三种,其一,江苏南通有徐氏后人,此地的徐姓人氏不在少数。当地又有诸多传说,指明他们与徐达关系密切。其中有一老人还目睹过清朝的一个族谱,上面记载了这支家族的来龙去脉,虽然难以考证,但还尚可相信。

其二,江苏南京有徐达之后。据他们族谱证实,他们是徐氏后人,但这份族谱也是疑点重重,首先部分父子关系混乱,其次记载过于简略,不符合族谱的特点,极为让人生疑。

最后一种说法最为离谱,那就是说日本人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传说明灭亡时,徐家后人流落到日本安家落户。这种说法实在缺乏证据,让人难以置信。

不论徐达后人如今何在,都无法影响徐达的光辉,他作为明朝最被器重的臣子,他的种种作为在后来都成为群臣的典范,包括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在现在仍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