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剧屈原是谁的作者 历史剧屈原作者是谁
1、历史剧《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2、郭沫若,1892年出生,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二、历史剧屈原的作者是谁
1、最早的版本作者:郭沫若。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剧情内容:
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
(1)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头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
(2)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3)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
(4)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
(5)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屈原》最重要的戏剧性事件在第二幕,南后假装晕倒以陷害屈原,以达到“短期间内打破国王对于屈原的信用”的目的。
此事件是全剧的枢纽,也是逻辑中心,其他场次都是此事件的铺排和延展。
2、1999年蒋恺主演的电视剧《屈原》,导演是张今标,编剧是吴傲君、罗石贤。
三、《屈原》是一部什么剧,作者是谁
《屈原》是一部话剧,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于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郭沫若的历史剧)
四、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是什么?
郭沫若的《屈原》主要内容如下。
1、先进幕,屈原教育孩子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
2、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3、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
4、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
5、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五、《屈原》历史剧有什么
郭沫若曾写过历史剧《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1941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 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与今日之寂寥恰成鲜明对比。
纵观全剧,屈原从来没有主动做过什么事,除了骂张仪、骂南后,屈原始终是被动的,被陷害、被招魂、被囚禁、被解救……就连屈原最后出逃的方向都是卫士甲指引的。屈原在最后说:“好的,我遵从你(卫士甲)的意思。我决心去和汉北人民一道,就做一个耕田种地的农夫吧。”计谋比不过南后,城府比不过张仪,决断比不过楚怀王,情操比不上婵娟……一个遇到突发事故便异常愤怒,愤怒到发了疯,甚至茫然无所适从的人,实在不像是一个地位显赫的政治家,无意中流露出的懦弱和无所适从更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相去甚远。
六、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是什么?该剧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怎样?
答案: 解析: 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郭沫若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生活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讽喻国民党政府。 全剧分“橘颂”、“受挫”、“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朝廷奸侫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第二部分是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替屈原喝下毒酒代屈原而死。 提示: 【析】从查找资料,阅读原作及评析文章出发来解答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