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华大学历任校长

1.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2.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3.周诒春(1883-1958),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4.张煜全1918年4月至1920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5.金邦正(1886-1946)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6.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7.温应星(1877-?)1928年4月至1928年6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8.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9.吴南轩(1893-1980)1931年4月至1931年6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0.梅贻琦(1889-1962)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1.蒋南翔(1913-1988)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任清华大学校长。

12.刘达(1911-1994)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13.高景德(1922-1996)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4.张孝文(1935-)1988年10月至1994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5.王大中(1935-)1994年1月至2003年4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6.顾秉林(1945-)2003年4月至2012年1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7.陈吉宁(1964-)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8.邱勇(1964-)2015年3月至今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二、梅贻琦怎么读

梅贻琦读音:méi yí qí。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个人成就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三、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是谁?

邱 勇  校长  2015.3 - 2022.2  陈 旭 党委书记  2013.12 - 2022.2,周子齐1911-1912

周自齐 ,山东成武郑庄人(原属山东单县), 祖籍浙江秀水,明朝时迁至成武县孙寺镇周郑庄(原属单县),一生活跃于晚清民国政坛。他早年出使海外,后创办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出任山东都督,1922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还曾短期代行过民国大总统职务。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旧官僚,他有爱国的一面,做过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同时他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革命力量。

梅贻琦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他是解放前,清华大学任职最长,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校长,后被授予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在47年的教育生涯里,梅贻琦通过不断实践,创造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他的经验与思想,成为后辈教育人的宝贵财富。另外,梅贻琦的个人魅力与情操更是受到人们敬爱与推崇。

四、四大哲人梅贻琦资料简介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长,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 历史 上四大哲人。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梅贻琦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贻琦简介

梅贻琦,字月涵,江苏籍。他的祖先在明成祖时期从江苏搬迁到了背景,后来又在天津落户,是梅曾臣的儿子。梅贻琦是第一批用政府钱去美国 留学 的学生,后来在美 国学 成之后回了国。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教员、 物理 系的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校长等职位。

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期间,为清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清华奠定了校格。期间,他又培养无数多的人才,对师资进行了严格把关,推行了一种新的领导制度。梅贻琦自他出任清华校长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他都在为清华服务,被誉为“终身校长”。

不过,对于校长这个职务其实一直都不是好当的角色,在他出任校长的期间,因为国内局势动荡,学潮也在不断起伏摇荡,特别是清华和北大为主。作为清华来说,以往驱逐校长的活动接连不断,但是对于梅校长学生们却是非常拥护他。在梅校长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的时间里从一所让人争议的学院跻身到了国内乃至世界都闻名的大学的行列中。

与胡适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他那么风光有名气,在梅贻琦的一生中,他仅仅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 成功 地管理清华并且奠定清华的校格。梅贻琦在长达47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独有的 教育 思想和理念,并且以此来指导那些从事教育的人,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梅贻琦怎么读

梅贻琦怎么读?梅贻琦(méiyíqí),“贻”是 成语 “贻笑大方”的“贻”,不要同“殆”字有所混淆。“琦”是指美好的意思,容易跟“绮”字有所混淆。了解了梅贻琦怎么读之后,下面就来看看梅贻琦这个人物简单的介绍吧。

1931年,在清平的清华园内,一位、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神情坚定的中年男子,正在讲述他就职清华大学的校长的就职演讲。从那一天起,清华大学结束了没有校长的烦恼和困难,迎来了这位被后人称为是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

谈论起清华,人们 自然 会联想到这是人杰辈出的地方,这里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清华留给中华民族很大的 文化 财富。在这积累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得就会想到梅贻琦先生,他对清华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在很多清华人心中,梅贻琦就是清华,而清华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清华所服务,他曾经担任了31年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非常重要的时代,使得中国的教育跻身到了世界的前列。梅贻琦先生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思想开放,他所推行的治学策略,使得学校运行得井然有序。梅贻琦身为一名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但他从来没有在治校的过程中特别倡导党义,而是用人格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教导。他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虽然很大成就,但是生活还是一贫如洗。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在梅贻琦长达47年的治校过程中,他逐渐形成独有的治学理念和思想,并且以此来对教育者进行指导,也收获了颇多的成效。对于人们说他是治校大师,他总是很谦虚地进行回应,另外他又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多人说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关于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的说法,我们先来对他寡言君子的称号也进行相关介绍。梅贻琦虽然是一个寡言君子,但是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相当有教育意义。梅贻琦生来就是不太喜欢说话的人,因此被称为是“寡言君子”。他的 座右铭 大致意思是说为政不在于多说话,而是要尽力去做。这就是典型的“少说多做”的案例。梅贻琦平时不太爱说话,但是这并不表明他是没话可讲,更不是说明他思想匮乏,而是典型的嘴里不说,但是实际却有自己的分寸。梅贻琦说过的话,往往充满哲理,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还说“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椅子、倒水”,这些话都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位教育家的博大胸襟。

再来说说梅贻琦是一位治校大师。清华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虽然有名气但是没有学术的地位。自梅贻琦担任校长以来,他倡导“教授治校”的原则。在他的原则中,教授的职权大于校长的权利,教授对于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有人对他的治校方法称赞有加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是各个系的主任教导有方。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政策才使得教授主任有权利去管理学校,为学校做贡献。

猜你喜欢:

1. 梅贻琦的简介是怎样

2. 梅贻琦是个怎样的人

3. 四大国学大师简介

4. 国学大师陈寅恪介绍

5. 唐诗杂论简介

6. 国学大师吴宓的简介

五、梅贻琦简介 梅贻琦的简介

1、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2、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3、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4、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5、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6、1910年(宣统二年),梅贻琦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习电机工程。

7、1914年(民国三年),梅贻琦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

8、1915年(民国四年),春季,留学归国。同年秋季,梅贻琦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9、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10、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1、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在由梅贻琦拟纲,潘光旦代笔的《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中,梅贻琦表示,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12、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 [3]

13、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梅贻琦搭乘国民党的飞机南下。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谈话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终婉谢,他依然属意教育。

14、1949年,梅贻琦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任代表团首席代表。会后赴美。

15、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

16、1953年梅贻琦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7、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18、1958年7月,梅贻琦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嗣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19、1959年,梅贻琦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联席主席。

20、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21、1961年2月,奉准辞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22、1962年2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