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一调百病安,张仲景一个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身体才好

经常便秘、口臭难闻、吃饭不香、失眠睡不好?这些是不是你的日常?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脾胃问题惹的祸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脾胃出了毛病。

脾胃不好,身体遭殃!

《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廉之官,五味出焉”。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就是脾胃,它为其他器官和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是“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需要依靠脾胃来运化水谷,才能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脾胃 健康 又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很容易连累多个器官。

比如当脾胃无法很好消化食物时,各种垃圾就会堆积在肝脏内,影响肝脏的供血和正常运作,容易引起脂肪肝;脾胃虚的人通常肺气虚,更容易患感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另外影响肾脏,长期脾虚容易导致肾虚,会表现为盗汗、烦热或手脚冰凉、畏寒怕冷。

脾胃 健康 对人体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自己的脾胃是否 健康 呢?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5道题自测脾胃 健康

1、面色是否发黄

2、身体是否虚胖

3、口气是否不清

4、大便是否溏泄

5、上腹是否胀满

如果发现自己脾胃虚弱,我们还可以通过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子来调理。张仲景名方—— 小建中汤 。

在东汉末年动乱的时代,人们饥不饱食,很多人都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张仲景看到苍生疾苦,于是写下一个方子,那就是由六味药组成的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大枣、白芍、生姜、饴糖这六味药组成,在服用时用水煎然后取汁,再兑入饴糖,用文火加热慢慢溶化,分2次温服。

那么这个方子适合哪些人群呢?

1.白瘦: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或萎缩;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中年以后皮肤干枯发黄;头发黄细软、稀少。

2.易饥:容易饥饿,一吃就饱,食量小,进食慢,好甜食。

3.易烦躁:性格比较开朗,但容易烦躁,容易激惹,特别在饥饿时。

4.易疲劳:容易疲劳,易肢体酸痛等;易心悸、出汗。

5.腹痛便结:容易腹痛,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

6.脉缓舌嫩:脉缓无力,心律不快;舌质柔嫩,舌苔薄白。

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等。

2.以便秘为表现的疾病,如习惯性便秘、婴幼儿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冗长、巨结肠病等。

3.以消瘦、面色黄、食欲不振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等。

4.以腹痛、紫癜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

5.以消瘦、乏力为表现的疾病,如低血压、低体重、低血糖、贫血、失眠症、神经衰弱等。

6.以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消瘦女性的乳腺小叶增生疼痛、痛经等。

7.消瘦、面色苍白小儿的低体重、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贫血、神经性尿频、头痛等。

脾胃一调百病安,如果发现自己的脾胃不好,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好了,身体自然健 健康 康!

二、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本 期 导 读

脾胃不和百病生。来看《伤寒论》如何治疗脾胃的问题(内附医案)

很多朋友在后台反应,想了解脾胃调理的知识。的确,现在几乎全民脾虚,十人九个肠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脸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们又处在一个讲究吃饭的 社会 ,问候别人常说,你吃了吗?这实实在在是一句对脾胃 健康 的关怀和提醒。

再加上我们现在哪一个人不天天在思虑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艰巨的养家糊口的任务。心思过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谓忧思伤脾,长期在这种忧思和焦虑的情绪中,脾胃就受伤了。

现在有哪几个人敢说自己脾胃健壮的?

你的肠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 食 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别能吃,但 吃了又不吸收不长肉

经常容易饿,但吃了又觉得 胃胀

虽然 感觉饿,但不想吃 ,只能勉强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 胃胀胃痛

肠胃特别敏感 ,一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一紧张,不管吃什么就闹肚子

明明胃 怕吃冷的,但总想吃凉的 ,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总觉得 胃胀、腹胀,打嗝 ,自觉肚子里有很多气

反酸,烧心,胃里有 烧灼感

胃痛胃胀,怕吃凉的, 一吃冷的胃痛 明显,还拉肚子

情绪紧张或者一 生气就胃痛 、胃胀

大便不好 ,经常腹泻或经常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或者时干时稀

明显不吸收, 吃什么拉什么 ,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年 便秘 ,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结,一直在用通便药

不想喝水 ,一喝水就恶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觉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饭 吃多就睡不好 ,或者不能吃晚饭,吃了半夜就胃痛上医院

有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 等病史

你中招了几个?

上述罗列的这些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这块,实际上,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伤寒论》讲的「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单单说的是饮食这块,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专门来讲这种以肠胃不适、消化二便出现问题为突出表现的「脾胃不调」的情况。

脾胃为啥老有这些问题

1.食欲问题

脾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食欲问题。你的胃口还好吗?

消谷善饥 ,是指易饥饿而食欲旺盛,这多数是 有里热 的表现,里热消食,食欲亢进,如《伤寒论》提到的「 合热则消谷喜饥 」,就是遇上有热的话,这个人就会非常容易饥饿,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饮水多,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症。

不欲食 ,是指没胃口,不怎么想吃东西,但还是能勉强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伤寒论》96条讲「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食欲不佳,不想吃东西,这是有轻度的胃虚在。

「饥而不欲食」一症,传统中医多认为是胃阴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汤或者山药、麦冬等以图滋养阴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这么处理呢?

《伤寒论》326条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蚘 。下之利不止。 」这里出现了消渴,饥不欲食,感觉饿,但不想吃东西,为什么呢?

「饥不欲食」这是中焦问题,有里热(心中疼热)和水饮(吐利)夹杂影响到消化的情况,出现胃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饮食,勉强吃进去,就要呕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会下利、腹泻不止。

还提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症状「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医里的消渴证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类型,但不能完全划等号。「消渴」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时伴随着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现了喝多尿多、尿频的问题,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妇科生殖问题等都归在下焦)

厥阴病寒热错杂,有胃虚,饥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经病入下焦,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情况了,需要具体辨证分析。而不是单纯归结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 ,吃不下去,这个情况要分寒、热、虚、实。

比如228条「 ......心中懊 憹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烦,胃烧,有烧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觉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烧得难受。同时感觉饥饿想吃东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有里热,所以心烦懊恼,头汗出,胃烧心。又有胃中空虚,有虚的表现。不能食,吃不下去,因为有里热和水饮夹杂。舌苔一般是黄厚腻的。

这种湿热水饮夹杂兼虚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不但能治疗胃中烧灼感、反酸烧心,饥不能食,现代医学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还能治疗心烦不能眠,心中懊 憹 、胸闷、咳喘等症,只要符合病机即可。

栀子豉汤的这种「不能食」是 火证为主,偏热兼虚 的,还有里寒的情况。

如「 不能食,名中寒 」是 胃中虚冷,里寒 引起的纳饮差。饮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虚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谢的能力差,就出现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证考虑确实是太阴里寒的问题,「 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要用温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里剂。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脾胃虚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中成药吗?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主要有三种用途。

一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而是指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三是大病 瘥后 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用了人参。理中汤(丸)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湿邪气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温里的力度。

但理中汤(丸)、附子理中汤(丸)是以太阴里寒水饮为主,偏实的证, 温里剂不是补药,是祛邪攻邪法,针对里实寒邪为主的病症 。

如果你 已经很虚弱,不适合攻邪 了,伴有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胀、尿频等症,虚弱为主伴有里寒,这个时候用理中丸这类的温里剂就不适合了,反而可能 要考虑少阴的补虚法 。

忆忘老师就经手过一例反复腹泻的医案 。老年患者是数十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腹泻型,西药吃了几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长期伴随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症。辨证分析后用了胶艾汤(偏于补益,温补津血为主),患者 各种症状都好转了,最后腹泻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没有再腹泻了 。

此外,一些危重症,明明是不能食,却突然能食,要考虑是不是「 除中 」,除中是胃气将竭的表现,类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气没有恢复,那就非常危险,无胃气则死。

所以说,别虚实相当重要,尤其在脾胃病这里,是选择祛邪还是补虚,病机不同理法也有差异,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从。

食则欲呕 ,有食欲,但进食后想吐,或 食入即吐 。

比如《金匮要略》提到「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这个呕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说的胃虚的问题了,而是有实邪在,里热火结影响到进食,偏实热结的情况,用大黄和甘草两味药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这里不是补中益气的作用,而是为了祛邪。

还有如五苓散证的「 水入则吐 」水逆;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 」支饮上逆兼胃虚;妊娠恶阻的「 妊娠呕吐不止 」;还有现代医学的食道癌、肠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全身性感染、颅内高压等问题均可以出现食则欲呕,食入即吐一症。

呕吐一症没有特异性,也没有特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止呕要药。如被誉为「呕家圣药」的生姜,适合表不解气上冲或里位寒饮造成的呕逆,大热在里引起的呕吐,伴有明显烧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热结的,就不能用生姜来止呕了,反而会助热加重不适。

2.饮食喜好

一般 健康 人饮食上冷热均可,无特殊宜忌。

如果 喜冷,恶热,爱吃冷食,吃冷食无不适 ,很明显是有里热。

喜暖喜温,爱吃热食,怕凉,吃冷的不舒服 ,这是有 里 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 喜凉,心里想吃冷的,凉的东西,但怕凉,吃了凉的胃不舒服 。这是为什么?

喜凉,想吃冷的这是有热,但怕凉,吃了不舒服这是有寒。这种人是寒热夹杂的,用干姜附子去温里会助热,用大黄黄连去清热会碍寒。需要仔细辨证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喜凉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泻。胃口一般,有时腹胀,有时感觉能吃。打嗝,反酸。胃怕凉,但想吃冷的。大便难,干稀不调。后来就用了乌梅类方,效果挺好的。

乌梅酸温、酸泄,可以降逆治疗上气打嗝呕逆,也可以治疗下利拉肚子,还有补益的作用。能照顾里热里燥又有里寒水饮,兼胃虚的问题。

乌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开酸味药?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见到反酸就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所谓的制酸药,比如瓦楞子、海 螵 蛸 、 白芨 等。但其实反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只要辨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胀、腹胀

胃痛、胃胀、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在《伤寒论》里有痞证、结胸、藏结、胸痹等说法,都是要分寒热虚实的。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心下痞 」是有里热;理中汤的「 吐下腹满食不消 」是有里寒;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 心下痞硬而满 」是寒热互结;五苓散的「 心下痞。小便不利 」是有水结。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 发汗后腹胀满者 」偏于气证,伴轻微的水饮.......

这里也介绍忆忘老师治疗过的几个医案。

第一则医案是 吃了不洁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 。吃吗丁啉后胃堵稍减轻,但仍不舒服。这个人也是吃凉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欢吃凉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减轻,便后舒适。忆忘老师用了 四逆散 ,病人吃完药就好了,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第二则也是胃痛胃胀医案。患者 胃痛,略胀,反酸,吃冷明显 。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时干时稀。伴有怕冷甚、手潮凉等症。忆忘老师给病人用了 枳实 薤 白桂枝汤 ,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个医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疑难医案。患者 腹胀、二便难、手足肿胀感 。症状大概持续了十年之久,天热犯病,天冷就好。服用过酵素梅子和利尿药有一定效果。

诉:每天下午2~3点肚子发沉发胀,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来,同时全身自我感觉发胀,且体重出现增加现象。吃完饭有撑胀感同时想吃东西且能吃。感觉轻度胃堵,胃胀,无胃疼打嗝反酸。胃怕凉,喜热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黄浑浊,不吃利尿剂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剂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浑身轻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药的话两天一次困难,先干后粘腻,不带血。

腹部查体:腹部按压中度压痛,肚子撑胀感。

那老师用了 桂甘石膏防己汤 ,患者断断续续吃了10付,症状就消除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三个医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堵问题,以饮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异常为主要表现,但因着病机不同,所以最后选择的方药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时方思维,遇到胃胀一症,多考虑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通常以调理气机、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多用理气消积和胃的药,如莱 菔子 、厚朴、陈皮、山楂、佛手、香橼等药。但如果不去综合分析这个人的四诊资料,抓住寒热表里虚实,就 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错,往往只能图一时之效,甚至完全无效 。

胃疼、胃胀、肚子胀气不消化、恶心、嗳气.......肠胃问题频发总不好, 辨证是否正确是关键 。

4.大便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大便的问题。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状成形,不干不稀,排便习惯规律。便后不带血。

而现在大家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便秘,腹泻,大便时干时稀等。还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病)。大便问题一般和现代医学上的胃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等关系比较密切。

便秘 一般是考虑 里结 的问题。同样要分寒热虚实。有阳明里热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难,腹部查体多有压痛拒按,脘腹胀满的表现。也有肠道津液濡养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结。或者因为小便频数,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还有水结造成的大便硬,这个时候通常没有明显腹部压痛拒按。

腹泻 则要先排除饮食不洁,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阴里寒水饮的问题,津液缺乏推动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以寒为主的下利多考虑温里剂四逆辈。

但其实 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均可以出现腹泻 下利 。同样要分寒热虚实。

少阴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区别于太阴「自利不渴」,提示少阴津虚的问题。而以里热实结为主的多考虑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方向。少阳湿热下利则要考虑黄芩汤这一类。同样厥阴病的下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乌梅丸、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等等。

大便时干时稀 的这种情况,多考虑有 水饮 的问题。水饮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样要分寒热虚实。阳明、少阳可以出现偏热的水饮。太阴里寒可以出现水饮。少阴津虚也可以出现津液虚少而致的水饮。厥阴病也可以出现水饮的问题。

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药,而不是一见便秘就用大黄芒硝芦荟之物,或者就开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一见腹泻就止泻,就用赤石脂、秦皮等,关键还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药。《伤寒论》是有很多食疗方的。

1.生姜

《千金翼方》这样描述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个表里兼顾,以表为主的药。能去里位寒饮。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坏肚子,呕吐清水的,可以用点生姜。孕妇恶心不舒服,妊娠反应厉害的,有胃虚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热燥结明显的就不能用了。

2.大枣

《千金翼方》:「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可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志,除烦闷。疗心下悬惊,治肠澼。生枣味辛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苦寒热羸瘦者,弥不可多食伤人。」

大枣性温补中益气,但偏性不小,不可乱吃,有里热燥结,或者胃虚易胃胀气逆胀满的就不吃。

张仲景说过,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

很多人有事没事,要吃点补药,以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药有偏性,会影响人体气机,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调养脾胃的关键在于照顾好饮食。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 压气 饭,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三、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健脾除湿除百病

湿气过盛 ,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 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 很可怕的一点在于 具有潜伏性 ,它 前期人体 根本 感知不到 ,等到人体能 发现它的时候 ,它就 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 湿邪 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 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 湿邪从不单独作战 ,它很 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 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 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 苓桂术甘汤 ,成为后世 祛湿的鼻祖方 。

这个 方子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张仲景认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

因为 脾主中州 ,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 痰饮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

这个方子中, 君药是茯苓 , 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 桂枝 在该方中 为臣药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 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 ,“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 白术 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 为佐药 ,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 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

炙甘草作为使药, 主要功效是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 收敛津液 ,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 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 ;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 ;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 ; 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 。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 。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 。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 。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 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

显著特点就是 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 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综合判断和分析, 辨证用药 。此类药方 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 这两类型的患者。

四、千古温中健脾名方——附子理中丸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莎

有一种人极端地怕冷,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寒冷的冬天,穿很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他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平素大便不成形,女性还通常会有痛经的毛病。平常一旦吃点冷饮或寒凉的水果,就会有肚子绵绵作痛、腹泻的毛病,这时如果用热水袋捂一下肚子,就会觉得疼痛减轻一大半。

在中医里,这种人一般是属于脾胃虚寒的阳虚体质。这时候可以推荐他们吃一种温中健脾的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 ,来帮助祛除身体里面的寒气。

附子理中丸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之一,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理中丸基础上加用附子而成。

理中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中焦虚寒腹痛、腹泻的千古名方。而后世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味制附子,这样就能连肾一块补,起到脾肾双补的效果。

目前附子理中丸处方涉及的剂型有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浓缩丸。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始载于《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收载有显微鉴别,并将处方中“人参”改为“党参”。

附子理中丸属于温中祛寒药,临床疗效确切,现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附子理中丸(浓缩丸)收载于《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7册(WS3-B-1350-93)。2009年附子理中丸载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甲类非处方药。

【组成】附子(制)、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浓缩丸一次8 12丸,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 3次。

方中以附子为主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

---《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其性大辛大热,具有补肾助阳、驱散中寒的作用。

“附子无姜不热” ,附子和干姜两者相须为用,温热之性更甚,干姜还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炒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甘草健脾益气,兼补脾和中。诸药合用,温散脾胃之寒,重建中焦之阳,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疗效显著,

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四肢厥逆、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为先后天并补之剂。

---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云:

“余谓先后并补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足以培中宫之气”。

---《景岳全书》中记载:

“脾胃属土,惟火能生”。肾就好比炉火,脾胃肠道好比锅,只有炉子烧的旺,锅里才能热起来,中焦脾胃才阳气充足。脾胃腐熟运化之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则会导致脾胃腐熟运化之功能失常;日久泄泻;亦可导致脾阳和肾阳亏虚。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抗炎,镇痛,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胃黏膜损伤等作用。另外,该药对十二指肠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还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和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从而对离体肠管的运动状态呈现双向调节效应。还有研究表明,该药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增加,并具有抑制肠内的异常发酵及促进气体排出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古代临床主要用于霍乱吐泻、腹泻、腹痛、寒证、外寒直中脾胃证、寒药伤中证、寒凝血滞型痛经、头痛、痰证、带下、咳嗽、眩晕、臌证等证属脾肾虚寒者。近年来,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临床应用涉及 消化系统 (胃炎、肠炎、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 循环系统 (室性早搏)、 呼吸系统 (咳嗽)及 难治性口疮、红斑狼疮、痛经、眩晕、呃逆、特发性水肿 等,也有较好疗效。

1、消化系统

附子理中丸可以缓解上腹部胀痛、烧灼感等症状,临床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疗效确切。

慢性胃炎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呃逆

小儿厌食

药物性肝病

2、呼吸系统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顽固性咳嗽是指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病程持续超过3周的咳嗽。临床观察发现,附子理中丸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

3、心血管系统

糖尿病高脂血症

心律失常

早搏

4、皮肤疾病

红斑:

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秋末至春季易发作的寒冷型多形红斑,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治愈率为64%, 2个疗程治愈率为88%,未见无效病例。

脚癣:

有报道将附子理中丸研成细粉,用蜂蜜或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可治疗脚癣。

5、其他作用

复发性口腔溃疡

特发性水肿

失眠、味觉丧失证、便秘、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痛经、带下、痹症、寒疮、肝硬化、肠结核

男性不育症:

该药品能振奋全身机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有强壮补养之功,故治疗男性不育症有良效。

6、临床新用

许多临床研究报道,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另外,对小儿肺炎、小儿慢惊风及尿失禁、产后间隙性颈痉挛、急性胰腺炎、消渴、治疗肿瘤相关性食欲减退、慢性迁延性肝炎、腰肌劳损、阳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Ⅱ度心衰等多种疾患也均有疗效。

与理中丸的鉴别:

两药均为温中散寒剂,均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功,主治脘腹痛、呕吐、泄泻等病证。

但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理中丸以温脾散寒之干姜为君;而附子理中丸较理中丸增加了大辛大热之附子,且与干姜同为君药,增强了温阳散寒之用,因此,侧重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之较重病证,如腹痛较剧、呕吐泄泻不止、手足发冷等。

与桂附理中丸的鉴别:

两药均为散寒剂,均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功,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病证。

二者药物组成仅肉桂一味之差,桂附理中丸以甘温益气之党参及大辛大热之附子为主药,补益脾胃,温阳散寒,使脾胃自健,阳气振奋,寒邪得除,以温补为主,且方中还有肉桂补火助阳,故侧重于治疗脾肾阳虚,中焦运化失职所致之病证;而附子理中丸中以附子、干姜为君,温运中焦,祛散寒邪,使脾阳来复,以温散为主,侧重于治疗脾阳素虚,又寒湿内侵,或寒邪内盛,阳气郁遏,运化失常所致之病证。

1、附子理中丸不良反应比较少,但也曾有报道出现过,其主要是由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引起,中毒剂量因人的体质和耐受性而有所不同。临床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勿自行服药。

2、附子理中丸功能为温补脾肾,治疗脾肾虚寒证,适宜与四神丸、藿香正气散、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温肾或健脾类中成药配伍,不适宜与寒凉性的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配伍,尤不宜与含有附子的大活络丹、天麻丸等配伍,恐食入附子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3、孕妇慎用此药。湿热困脾,血燥阴虚,肝郁内热,一切非寒之证,切不可服。

4、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叶颖霞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 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五、这个药方只有5味药,专调脾胃虚寒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药方,只有5味药,专门调理脾胃虚寒。这个药方出自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来在这个药方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之手,张仲景生活的年代,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老百姓忍冻挨饿,又饿又冷就出现了脾胃病。所以张仲景特别注重对脾胃的调养,这个方子就是专门用来调理脾胃虚寒的。

【方药组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制)。

1、干姜和附子

干姜和附子辛温,两者联手,把脾胃里的寒气散出去,再把脾胃暖起来。干姜的主战场在脾胃,附子就厉害了,喜欢走窜,它可以从脾胃一直暖到肾,所以,这个药方可以脾肾并治。

2、甘草

暖胃就像在一个又潮又冷的屋子里生火,干姜和附子的作用就是生火,但是光有火,没有柴不行啊,否则,这个火烧不长久。

这时候,甘草的作用就显现了,甘草性子缓,不急不躁,有了它,就像不断地往火堆里不断地添柴,可以让火一直烧下去,得以继续温暖房间。

我们开方子时,喜欢把这三味药一起搭配,干姜、甘草可削减附子的毒性,干姜、附子有了甘草,则药力更猛且持久。

3、党参和白术

党参和白术可以为我们的脾胃提供营养支持,对中医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脾在五行中属土,土地肥沃,土地有营养,那农作物才能长得好。

可别小看了白术,白术不仅是补脾高手,也是祛湿的高手。脾胃有了寒气,必然会影响脾运化水湿的能力,身体里的水液运化不出去,慢慢地就成了水湿,这时恰好需要白术排水湿。

虽然我们早已过了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但是脾胃虚寒的人依然非常的多。常言道,十人九寒。十个人里边,差不多有九个是虚寒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主要的是大家经常吃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水果、雪糕等。另外现在空调已经普及了,无论家里、商场、公交和地铁以及办公室,处处是空调,稍不留神,寒气就会长驱直入,侵袭我们的胃部。

最后来说说【脾胃虚寒的几点表现】:

第一、怕冷

脾胃虚寒的人怕冷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怕冷,手脚总是冰凉冰凉的,脾主四肢嘛,脾胃虚寒,四肢自然暖不起来。

大家可以伸出手来摸摸自己的肚子,非常的柔软,如果你的肚子摸上去有点凉,说明你的脾胃是虚寒的,如果发硬,说明脾胃寒湿已经很重了。

第二、容易腹泻

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凉的,不能吹冷风,否则就会拉肚子。脾胃已经十分虚弱了,又受了寒,就要闹情绪,就彻底不工作了。当脾胃里的食物不能往上升清的时候,它就要转而往下走,就是腹泻了。

第三、容易胃痛

脾胃虚寒的人,胃痛起来的时候,喝点热水或者用暖水袋暖一下,就会感觉好一些,这就是虚寒性胃痛。女性朋友还会痛经。

第四、没完没了的上火

脾胃都虚寒了,为什么还偏偏容易上火,这事就奇怪了。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身体有了火气,这本身是可以引到下面,去温暖我们的手脚。可是脾胃太寒了,像一块冰一样横亘在那里,这团火下不去,只好往上走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那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第五、尿频,小便清长

像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可能是脾胃虚寒,脾胃没有火力把水湿蒸发掉,水湿自己找了个出口,从身体的下窍排出来了。到后面肾脏也会受到连累,慢慢地发展为脾肾两虚。

第六、脾胃虚寒的人也是会便秘

因为身体缺乏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津液无法很好地输布,肠道会因为缺少津液的润滑而变得干涩,在排大便的时候很困难。

第七、舌苔是淡白的

舌头看起来滑滑嫩嫩的,因为水液代谢不出去,这也是寒的表现。如果舌苔发黄,那就是有热,就不能用这个方子了。

虚寒体质的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多久呢?直到怕冷、腹泻或者便秘等等这些问题得到改善为止。关于脾胃虚寒的症状,您占几条呢?大家都可以留言说说。

感谢关注@买氏外治传承工作室 每天学点中医 健康 养生 知识。

六、脾胃调百病消,中药名方小建中汤,缓解疲劳,增强食欲,赶走疼痛

肚腹冷痛?神疲力乏?体虚气短?心悸心烦?失眠多梦?面黄无华?眩晕?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纳差腹胀?体内湿气重?大便不成型?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梦遗?

这些都是 中焦虚寒、中气不足 所致。通俗点讲,就是脾胃出了问题。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仓廪之官,负责运化水谷,将人体吃进去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气血精微,输送到全身来滋养各个器官,以便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若是 脾胃出了问题,就会连累心、肝、肺、肾等身体器官出问题 。

中焦虚寒 ,阳气失于温煦,就会导致 脘腹拘急疼痛、四肢酸麻 。中焦虚寒,化源匮乏,阴阳俱虚,就会导致 肚腹、腰背寒凉酸痛 。 阳气亏虚 ,不足以温养精神,所以会出现 神疲力乏、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眩晕 的情况。 营阴亏虚 ,失于濡润,所以会出现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的情况。 脾胃虚弱 ,运化无权,则会导致 纳差腹胀、面黄无华、水湿聚积、大便不成型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中气不足,就会出现 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梦遗 等症。

该症病机虽涉及诸多方面,但总 以中焦虚寒、肝脾失和为首要 。 治宜温补中焦为主,兼以调和肝脾,滋阴和阳,使中气强壮、肝柔脾健、阴阳调和,方可奏效 。

对于这种问题,中医解决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 医圣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小建中汤 。这个方子出自《伤寒杂病论》,由 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六种中药组成,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且味道甘甜、药性温和,男女老少都适用。

方中 君药为饴糖 。甘温质润入脾,既能益气养脾补虚,还能温中缓急止痛,一药两功,故为君药。

方中 臣药为桂枝、芍药 。桂枝辛温,能温助脾阳,使中气强健,以助桂枝补虚散寒之力。芍药酸苦,一能滋养营阴,二能柔肝缓急以助饴糖止痛之力,三能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方中 佐药为生姜和大枣 。生姜辛温,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甘温,助饴糖补益脾虚。两者合用,既能资生化之源,又能调营卫阴阳。

方中 佐药为炙甘草 ,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还能调和诸药。

六味配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里急腹痛、虚劳发热、心悸虚烦自除,故方名“小建中汤” 。

小建中汤由于药性温和,治疗范围广,因此市面上有中成药,可用于 治疗伤寒、脾胃不和、腹部剧痛、心悸烦闷、食欲不佳、免疫力差 等症状。

适用病症有: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肝炎、月经不调、痛经、眩晕、腹痛、梦遗、阴阳气血不调等病症。也可以当做 养生 保健品,用于提升免疫、预防疾病。

吴某,8岁, 口渴喜饮、小便多,血糖无异常 ,患者面色发黄,精神不好,食欲不佳,口唇舌淡,舌苔薄白。综合辩证为脾阳亏虚、运化失常所致。

开方小建中汤, 用药5天,家属反馈孩子口渴、尿多情况减轻 ,效不更方,续用上方15天后,面色转红,食欲变好,精神变好。续用上方2月后,诸症全消,完全恢复正常。停药后回访两年,未见复发。

赵先生,43岁, 头晕眼花、手脚发麻、气虚乏力 ,患者面色灰白,口唇无色,精神差,说话无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自诉 食欲不佳、腹部胀满、腰背冷痛、大便干结 。

综合辩证为脾胃虚寒,开方小建中汤加人参, 用药3天,反馈头晕减轻 ;用药10天,反馈体力增强,精神充足;用药20天,面色红润,食欲佳,手脚灵活,大便正常。用药30天,症状全消,恢复正常。续服上方15天巩固疗效后停药,回访1年,未见复发。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桂枝汤 ,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 ,营卫不和证。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同为温中祛寒之剂。但 理中丸 重在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小建中汤 重在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加黄芪,则补气之功为著;加当归,则养血之能为旺。具体临床用药,还是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来定。一人一方,对症用药,才能保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