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出自哪里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原文如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扩展资料
一、揠苗助长的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揠苗助长的用法:作主语、谓语,也可作定语,含贬义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揠苗助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二、揠苗助长的故事。
【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扩展资料
【成语】揠苗助长
【读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出处】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近义词】
欲速不达 [ yù sù bù dá ]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 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反义词】
循序渐进 [ xún xù jiàn jìn ] 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
出 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三、揠苗助长出自哪本书?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人们做事情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受到惩罚。
赏析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搞不好其效果适得其反。
文中嘲笑了那些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味求快,反而把事情弄糟的人。它对人们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办好一件事,就必须遵循它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此文还告知人们一个具体的道理:“欲速则不达”,凡事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主观冒进,不能好高骛远,靠幻想过日子。
四、揠苗助长出处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揠苗助长的故事,几乎所有中国的学生都知道,教科书上说这篇语言是想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真真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啊,国学的精髓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毁掉的。孟子说这个故事,就是在描绘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的状态,包括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朋友的故事
国学君有一个好朋友,姑且叫他小G吧。他在工作上很认真负责,去年的时候,特别痴迷于一个概念,叫做“职业化”。上班时,他在着装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必须要是职业装束,与人沟通时,也是一脸严肃认真、使用各种敬语,无论你是谁,他都这样对你。
其实我们公司也就是一个三四十人的小创业公司,大家除了是同事之外,关系上更像是朋友。而小G无论对谁都是那样一板一眼、严肃认真,总说“请”“您”等敬语,搞得我们都觉得很别扭。有一次一位女同事也是好友,因为各种事情的积压,被他这一套搞得很不爽,爆发了情绪。而他也是一头雾水,他觉得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就应该是这样样子啊,你不职业化也就算了,还不理解我的职业化,还对我的职业化有意见,这太不靠谱了……
后来我们几个好友聚餐,聊起了这件事情,我就问他,“你以这种职业化的方式和别人沟通,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别扭?”
他想都没想,说“不觉得啊,职场人沟通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扭头问其他人,他们纷纷用力点头,表示和他沟通总觉得好奇怪很尴尬。
于是我接着问小G,“别人在和你沟通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尴尬,而你却一点都没有觉察到?真的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吗?”
刚经历完大家的集体表态,小G的态度明显松动了一点,说“职业化的沟通方式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说“对!问题就在于你说的'应该’,估计你心里每次有一点困惑和迟疑的时候,你都是用这个'应该’来把它盖过去的吧?”
“对啊,然后呢?”
“那我接着问你,你所谓的'职业化’,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是为了让沟通的双方舒服,并且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还是让你按照这个严肃的样子,如同演戏一般执行一遍?”
小G说“当然是完成任务啦,但这种职业化的沟通有助于完成任务啊……”
“哦?那造成的事实是这样的吗?你的沟通方式,普遍让大家觉得别扭生硬,这个不能算是舒服吧?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闹情绪,这算是有助于任务推进吗?”
这时,小G显得有些错愕,说“那XXX(我们公司的一个能人)都是这样沟通的啊。”
“你确定你是看到了他和这个人沟通的全过程了?你知道他之前的沟通或者之后的沟通是怎样进行的吗?即使是你所看到的沟通,他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的吗?”我一连串问题,让小G无言以对,也陷入了自己的思考。眼看达到了效果,我就继续卖力地啃我的羊蝎子,╮(╯▽╰)╭我总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啊……
孟子”不动心“说
言归正传,不知道你听完这一段经历,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呢?其实,小G的这种情况,就是最典型的“揠苗助长”。他“偶然”之间获得了“职业化”这个概念,便奉若真理,确实是身体力行毫不迟疑。但正因这“毫不迟疑”,这就始终只是一个空泛美好的概念而已,没有经过任何的检视和推敲,没有丰富的体认与细节,自然也是没有力量,形同枯槁。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为了说清告子的“不动心”与他自己的“不动心”时打的比方。
什么是“不动心”呢?很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内心笃定与坚信,颇有刚毅不屈、举重若轻的感觉。
孟子说他四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不动心”了,他的徒弟公孙丑听了之后,投来了仰慕的目光,觉得自己的老师比勇士还腻害。但孟子马上就说到“这个并不难,告子比我先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孟子进一步解释到,告子的那种“不动心”,叫做“义袭”,袭是不由正道、袭取于外的意思,打个比方,就像是“拿现成”的,在某个时刻听到或者看到一个道理,觉得“诶!不错哦!有道理!”然后就拿过来奉为真理,毫不质疑。
而孟子自己的不动心,则是来自于“集义”,集是慢慢积聚的意思,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一点点验证、逐步地体认,就像是水稻一点点汲取养分,最终成熟一般。这种“集义”不同与“义袭”的最大之处,在于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会把它存在心里当回事儿,但并不完全就听令于他,而是心里对他时时刻刻存在着检视与思考,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验证它的效果。长此以往,便会知道这个道理是为什么正确、有什么边界、其中有何限制、对应不同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在自己有了如此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素材库之后,自然而然会生起强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很坚定沉稳,但有趣的是,它也让人谦卑自省、时时刻刻做好准备修正自己,因为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这是一种开放的、温柔的坚定。
而告子那种“义袭”而来的道理,只是一个很空泛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它毫无力量,因为它就没有经过我们自己内心的千锤百炼,又怎么能够应对别人的质疑?更可怕的是,这种肤浅而顽固的执着,还会让我们一次次否定现实,无视实际经验一次次发出的警示,因为它“应该”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认为孝道就是XXXX、培养子女就应该XXXX、传统文化就应该XXXX、儒家入世佛道出世、经典就是不容置疑、古代就是好……想想我以前也总粉中医黑西医、粉国学黑心理、粉古代黑现代、粉民主黑共产、重“道”轻“术”、重“慧”轻“智”等等,干过的蠢事实在是擢发难数。而且那个时候的我还特别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总喜欢和别人辩论,去说对面那种观点怎样怎样。但其实说到底,我对西医有深入了解吗?对心理有认真学习过吗?对现代、共产党带来的社会现实有检视过吗?其实统统没有,但总自以为了解,咧着个大嘴聒噪不已,哎,不说也罢……
五、揠苗助长出自哪里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揠苗助长图片(2张)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1.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宋代吕本中《紫微杂说》)
2.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摧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六、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于哪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