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智力低下的表现
智力低下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是有所不同的,这些不同可能表现在行为动作,外表,语言等等方面下面是我整理的孩子智力低下的表现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智力低下的表现
1)智力低下的宝宝运动协调能力明显比正常儿发育迟缓。宝宝期宝宝抬头、坐、站、走都要晚于别人。有些智力低下儿要到3~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2)正常的宝宝一般在一岁左右就会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叫爸爸妈妈,一岁半能听懂简单的指令,2岁左右会问简单问题,3岁就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宝宝这些表现要落后4、5个月,甚至1年多,都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认是否为智力低下。
3)有些智力低下的孩子发际很低,额径较狭,两眼内眦部有赘皮。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还有些孩子耳廓低、眼球小、下领短、腊弓高,这些畸形长相都提示有智力低下的可能。
4)智力低下的宝宝要到1岁多才会微笑,刺激后不能马上啼哭,要间隔一小会儿或者反复多次刺激后才会引起啼哭,哭的声音也特殊,呈尖叫或高调或无力。智力落后的孩子对环境漠不关心。孩子整天非常安静,很少哭闹。这种情况很少有人察觉到时宝宝智力出现问题。
5)智力落后的宝宝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们比正常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
孩子智力低下的原因
1)感染,中毒:
感染是指出生前后的脑部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单纯疱疹病毒及其他多种病毒感染。
中毒是指高胆红素血症、毒血症、铅中毒、酒精中毒以及长期服用过量的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等药物。
2)脑的机械损伤和缺氧:
出生前后及分娩时都有可能因物理或机械因素造成脑损伤,如:产伤、颅脑外伤。
3)代谢,营养和内分泌疾患:
体内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嘌呤等物质代谢出现障碍都有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功能,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生前或生后营养不足特别是蛋白质,铁等物质缺乏将会使宝宝的脑细胞数目形成减少或功能低下。
4)脑部大体疾病:
肿瘤等不明原因的变性疾病、神经皮肤综合征,脑血管病等
5)脑的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综合征:
如:先天性畸形,包括脑积水、水脑畸形、头小畸形,神经管闭合不全等。遗传性综合征如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
6)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包括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改变,如:先天愚型、18三体综合征、C组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等。
7)围产期其他因素:
宝宝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妈妈营养疾病,妊高症等都有可能导致宝宝智力低下。
8)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此类宝宝主要由神经心理损害,不良的环境因素造成。如严重缺乏早期合适刺激和教育的宝宝。
9)特殊的感官缺陷:如聋、哑、盲等特殊感官缺陷。
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语言能力方面: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要对孩子说话和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让孩子多听音乐、对话、儿歌、故事等,增强孩子的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并在娱乐中教会孩子发出单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步骤、有顺序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推理、判断能力方面:这一部分是智力中至为重要的。常见的理解能力异常表现为: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词语颠倒,混乱使用;不会使用情景语言;声音奇特,表现在音量、语速、节奏、音调上与常人明显不同;形式简单,刻板造作。
运动能力方面:训练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跑、跳等大动作的熟练程度,还要训练孩子肢体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从训练孩子能抓住大的、近距离的东西,能摆弄物品,到解钮扣、穿针线等精细动作,最后能拆装物品等复杂动作。
记忆、数字计算能力方面:包括儿童注意力训练、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记忆增强训练、强化记忆训练和多种能力协同训练。
感知和认知能力方面:新生儿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反应,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看,注视、追踪彩色的、运动的物体来训练孩子的视觉;通过让孩子寻找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听音乐,给孩子读故事等来训练孩子的听觉;通过和孩子拥抱或抚摸等来训练孩子的触觉。家长要多拥抱、抚摸和逗引孩子,来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进一步加强感知综合能力的训练。
孩子智商低的10大特征是什么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以后能有大出息,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智商是偏低的。下面给大家盘点孩子智商低的10大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智力低下的一般表现
第一,多动、注意力缺陷
智力低下儿童的异常行为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都表现有注意力缺陷,也有部分伴有多动,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的智力低下儿童的异常行为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伴有多动行为者,则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第二,性行为异常
从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看,一般3~5岁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3~5岁的正常男孩会表现出对自己的外生殖器特别感兴趣,好奇,时常拿手去玩,但随年龄的增长,道德、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增强,此种行为会逐渐消失。而学生由于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小或重度以上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女孩中则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行为异常,表现为两腿用力夹紧摩擦以刺激外生殖器,但较男孩少见。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学生中也较常见。
第三,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在学龄前期正常儿童中也较为常见,但随年龄的增长而好转。而较大年龄智力低下儿童的异常行为特别是程度较重学生也常表现有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害怕去生疏的地方、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第四,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这一般在轻度学生中可见,男孩较多。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成年后很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行为与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相背离,甚至做出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等的违法行为,后果严重。
第五,异食行为
异食行为表现为吞食非食物性物质如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头发、污物等,由于吞食的异物不同导致不同消化系统的问题。
智商低的其他特征
一、不会笑或很晚才会笑。 正常孩子2个月时就会笑,4个月时能放声大笑。如3个月才会笑,6个月还很少笑,1周岁还不会笑则是智力低下的一种信号。
二、眼睛功能发育不全 一般来说1个月的婴儿就会用眼睛注意周围环境,智力低下的婴儿则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不注视。
三、对声音反应差,对大人在边上发出的声音显得没有反应,似乎特别"老实"。哭声少,有时只有尖叫,或是哭声无力,对容易引起哭闹的外界刺激不易哭或难以引起哭。
四、咀嚼晚 ,喂养困难,吃固体食物不易咽下并且致使呕吐。淌口水,1岁以内属于正常情况,但1周岁后还淌口水则要引起注意。
五、动作笨拙,婴儿喜欢玩手,在出生3~5个月就会了,但到6个月后仍不会玩手或到2~3岁还喜欢将玩具往嘴里放就不正常。孩子动作幼稚,等到学会走路后两脚还是相互乱踢。无目的活动较多,大人也不清楚孩子的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