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

奈何生在帝王家

历史发展到17世纪初叶,明光宗朱常洛病势,他的长子朱由校继承王位,即明嘉宗。明嘉宗在位7年,在23岁时病势,因他无子嗣,便由其弟朱由检继承王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史称崇祯皇帝。这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站在历史唯物注意的角度,客观地作一评价,崇祯皇帝还是一位相对较好的皇帝,特别是与历代亡国皇帝相比,更是如此。他苛求节俭,励精图治,罢魏忠贤,定逆案,毁《三朝要纲》,还做了点像样的事。但他生不逢时,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气息奄奄,积重难返,崇祯纵然有振兴明朝的决心,也没有那个力量。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非王国之君,而当王国之位”。 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出身一介平民,社会地位低微,只是容貌姣好,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中。朱由检一见钟情,当时他年少气盛,大有励精图治之志,不顾门第高低,终于与她结为一对伉俪,不久便生下了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继承了母亲的容貌,端庄秀丽,落落大方,又因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母亲的影响,不仅聪慧伶俐,善解人意,而且勤俭节约,为人贤惠,因此颇受崇祯皇帝的偏爱,视若掌上明珠。 长平公主长到16岁,父亲为她选了当朝进士周世显为婿,尚未完婚。此时政治形式急转直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攻洛阳,后占西安,又向北京进军。防守北京城的明军不战而降。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先让众皇子各自逃命,而对公主、皇后、皇妃等,则令其速死。周皇后、袁妃等皆赐死,幼女昭仁公主被崇祯杀死。对于掌上明珠长平公主,心想以后与其受辱而死,还不如现在就死,留下清白之身。他对长平公主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呢?”于是狠狠心,咬咬牙,手执利剑向长平公主砍去。公主起初楞了一下,随后本能地举手挡剑,被砍中右臂,鲜血迸溅,卧倒在血泊之中。崇祯看着亲生女儿的惨状,再也提不起宝剑了。 此时宫女费某赶到,给公主包扎止血,又给她换了一身宫女的服装,让她逃命。慌乱之中总算逃离皇宫。此时,崇祯皇帝已吊在煤山的一棵树上,统治中国267年的朱明朝从此灭亡。现在北京景山公元还保留着那棵枯树。 清兵入关,建立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宠络民心,采取了怀柔政策,首先为崇祯皇帝大办丧事。据《明世祖实录》记载,清政府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原明朝遗留下来的官吏,均官复原职,同时四处打听崇祯遗属的下落。 长平公主逃离皇宫后,躲在何新家里, 后来风声很紧,她害怕被农民军查出来,连累何新全家,故待伤势好转后,便乔装出走,不知下落。 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找到了长平公主的下落,并要把她接入宫中。长平公主已长大成人,深知宫中乃是非之地,况且清廷也有自己的公主,她算老几?于是便请求削发为尼。清廷没有答应,仍让她嫁给原来的未婚夫周世显。然而,长平公主每当看到自己右臂那条深深的伤痕,每当想起死去的父母,总是潸然泪下,不堪回首。她整日以泪洗面,心事重重,终于郁闷成疾,一年后就去世了。死时尚不足20岁。死前长平曾长叹“奈何生在帝王家! 在常人看来,公主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自幼娇生惯养,被众人捧着,呵护着,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满,驸马不是文状元,便是武状元,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或高大英俊,貌比潘安,举国上下无不羡慕或赞颂。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长平公主不是叹息”奈何生在帝王家“吗?即使是在明末的战乱时代,若不是一代公主,她的父亲便不会将她砍伤,她也不会颠沛流离,历尽坎坷。若不是生在帝王家,也不至于父母双双自尽,兄弟姐妹死的死,逃的逃。即使是在明末的战乱时代,平民百姓还是要男婚女嫁,只不过婚礼简单写。育龄妇女还是要生儿育女,只不过生活艰苦些。这样对比起来,公主的婚姻还不如一介平民。 长平公主还算幸运,父亲崇祯给她选的驸马年龄相当。而秦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就不然,在十五六岁事就嫁给70岁的大将王剪,成为笼络那位将军的工具。这样的婚姻,有什么爱情可谈!不少公主都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皇宫的生活也并不足慕,〈红楼梦〉中的贾元春是皇帝的贤德妃,她的婚姻生活美满吗?非也。在她回娘家省亲之时,只能隔着竹帘含泪给他父亲说几句话:”田舍之家,虽 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纵然无意趣!“她称皇宫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艾怨之深。正是那幽闭怨旷之苦,形成了她忧郁凄寂的心性,也促成了她盛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