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ktv消费一次,连烟带酒都算上大概多少钱?
夜间小包四五百就行,大包可能会送酒水,一般便宜的就是两三千,要看你带多少人去了
二、KTV一般五六个人消费多少
KTV一般五六个人消费500到1000不等包间收费:大包间80元/小时,小包间50元/小时,不带酒水和果盘,只唱歌,包厢按时段计费,不同时段价格差异明显,非节假日和白天的价格非常之优惠。
服务方式,包厢不设专职服务员,采用自助服务。附设便利超市,酒水大都高于市场价,规模化经营,一般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包厢。
在ktv唱歌注意
约上一群朋友到K房唱歌,还有自助餐的服务可享受。为了让价格更划算,有些人就拼命吃;有些人情绪一高涨,就歇斯底里地飙高歌;甚至有些人口里含着食物还在继续唱……这些习惯其实埋下了健康隐患。
人在吃饭时,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吃饭时唱歌,大脑也需要大量的血液。这样,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并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在KTV吃自助餐,要先吃饱休息半小时后再开始唱歌。
三、上海一女子KTV消费12万后不认账,成本仅4万,酒水这么暴利吗?
其实是要看情况的,有的确实狠赚钱,但有的也只是赚个中间差价!做过酒水生意的就知道了,压货的钱有多厉害!所以,现在做什么很透明,都是要有渠道的!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白酒行业已不仅仅是在卖酒,更多的是在卖营销。
有良心的酒厂还是在好好做良心酒,比如:汾酒、西风酒、古井贡酒、习酒、北大荒酒等,他们的酒和八十年代价格比也就涨了十倍,而茅台就不同了,现在的价格已是八十年代的的二百倍,抢钱啊!我们的纯粮食酒也还只卖几十元一斤,无任何添加,纯传统工艺,其实包装不要太奢华,喝的是酒,奢华包装纯属浪费。
两个基本标准可以判断: 第一个标准是真酒,纯粮食酒,没有酒精酒。 第二个标准是高性价比。就是零售价在出厂价的100%以内,越低于100%,性价比越高。最高性价比在50%,属于保本低利。
进圈以后就明白了,厂家压货,渠道费用,业务费用,搞来搞去除了团购能挣钱,其它都给厂家和业务员打工了。不是这个行业的尽量别干,除非有资源。
一是代理商周边没其它区域代理商。这样价格稳的住。二是,在该区域的零售价格15的酒没有强势品牌,品牌集中度不高。代理商可以按此价格操作。扯窖藏成本的基本都是没了解不懂行的。
黄酒也是酒吧,自己去看,人家也写的十年二十年,十年才卖二十块,二十年也就一百块。怎么你茅台是金库藏的,出仓还带金子啊。
白酒这种文化代表类产品与社交类成本的成本不能简单的计算,因为:
1、白酒的社交属性决定了产品的最大成本在于品牌成本,而白酒的品牌投资是长期与巨大的,很多属于前置性投入,风险很大;
2、生产领域牵涉到原材料的种植与采购,其实还有很多二次加工的问题,时间成本、存储成本与采购期货风险也很大;
3、白酒属于耗粮很高的产业(这里主要指固态白酒),白酒的高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有处于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目的,并且白酒这种风险性消费品,高税收也是限制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出发点。
4、白酒受到食品安全与国家政策舆论多重影响,消费环境较为脆弱,高利润是为了规避这种高风险。……
综上简述:白酒的高毛利是建立在高风险之上的避险措施,不存在基于原材料的所谓高毛利,至于赚不赚钱,其实这是企业经营的问题,与产品高毛利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自己酿酒说成本的,工业化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您是没读过书还是怎么的,这点道理都不懂。手工和机器成本都差十几倍,零售价更多,茅台是手工吗?也不知道那些卖酒的、产酒的脑子在想些啥,财报明明在那里摆着,最科学的数据摆明了茅台的成本是多少,还要去根据自己那点想当然的经验判断酱酒的成本没那么低,还要去争辩。
生产规模大,成本摊销下来就会很低,品牌大,溢价就高,市场需求大,利润就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那些小作坊,没啥品牌,销路不是很畅,肯定相应成本会高些,就别跟茅台这类大酒厂商比了,人家是占了品牌和市场规模两大核心优势,何况口感也达不到人家的水准,就别把成本夸上天,没市场还要把价格卖的那么贵,老老实实卖个几十块钱有点利润赚就可以了,百姓们又不是傻子。
说实话普通人对酒是分辨不出来的,很多人喝酒是喝一个面子和品牌,说实话就是喝一个格调。
我在家也经常被长辈拉出去充台面,说几个专业术语,一群人说这娃儿没白学,我内心倒是挺尴尬的。诚然白酒的成本价很低,但不同价位的白酒品质的确不一样,我火候不到喝不出来,要是放到我们老师那里立马就能分辨出来什么品质和价位,质量好的酒价格自然也贵,就像葡萄酒也有二三十的餐酒和上千的年份酒,不过一般没有鉴赏能力的人喝不出来差别。不过高端酒的定价的确有被哄抬的嫌疑,之前公款消费被严格管控时高端酒的价格有过下降。
纯玉米淀粉原料以食用酒精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得到食用酒精,再用食用酒精加水得到42度52度的白酒,算不算纯粮食酒?国家标准白酒分类并不是纯粮不纯粮,而是按照工艺,按固态发酵还是固液法还是液态法分类。所以不仅要是纯粮,还得是原粮粉碎、蒸熟糖化、拌曲、发酵、蒸馏取酒、陈化、勾兑。不说酒的物料成本人力成本,1千万粮食酿成酒,陈3年再上市的话,资金的时间成本是多少?
看固定成本和摊销成本。
比如二斤粮食就能出一斤酒,所以一斤酒的固定成本就是二斤粮食钱,一个工人一个酿造周期内最大能酿一百斤酒,如果就酿10斤,那每斤摊销的人工成本就是1/10工人工资,酿一百斤就是1/100工人工资,同理,如果产量上去了,那宣传,设备折旧的摊销成本相对挺低的,批量购买的话,粮食的价格也会比市价便宜不少,所以我觉得白酒的毛利应该挺高的。
白酒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从12年限制三公消费以后经销商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从16年开始白酒社会库存的减少加上消费升级带来了高端白酒的复苏,很多厂商也接连提价,但是渠道利润真不高,部分高端品牌核心品项虽然单瓶利润有增加,但是也是伴随着厂商的控量策略,总体利润受到控制(前期囤货多的不做此说),行业的复苏肯定是对厂商利好,同时也带来市场营销推广费用的增加,一般白酒厂商都会给予出厂价百分之20以上的市场费用支持,再加上税费,材料、人工,环保投入等,你可以自己算算。
当时有幸参与新酒上市的整个设计,选材,包装,打样的全过程,现在有一款目前市面上算较热门的酒也有当年我开会中的头脑结晶啊哈哈。我没具体梳理过,但是当时我们上了八款新品,举个一斤红瓶装的成本啊,液体酒成本两元多,瓶子选已有模不用另开,纸盒中等卡纸,瓶子加包装十元左右成本,定价在160-240之间。但是,重点来了,酒厂本身利润没这么高,因为下面有分片区总代,省代,市代,县代到零售商层层一吃,每个利润也不高了。
四、95后女子在KTV消费12万,无钱支付,没钱为啥敢点那么多酒?
在现如今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一般来说也会相应的有所增加,而对于此有许多人会选择在工作之余或者闲暇时刻去商场消费散心,又或者是约上一些亲朋好友去KTV释放压力,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缓解压力和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而有的人也会选择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比如过生日的时候邀请朋友去KTV一聚,但是不管再怎么高兴,聚餐也应该量力而行,特别是在现如今大力提倡节约和杜绝浪费的大环境下,量力而行勤拿少取也是表现一个人素质的方面。而如果自己预算不够却又消费太多,甚至最终因此无法付款的话那么最终进入警察局并被进行曝光也是非常丢人的,因此消费一定要节约和量力而行,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透支消费的事情总是屡见不鲜。
比如在上海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透支消费的事情,一名女子在520当天叫上多个朋友前往KTV进行生日聚会,据悉,其在包厢内极尽狂欢,其将名酒和普通的酒一瓶接着一瓶开,比如单价49800元的人头马路易十三其毫不犹豫的开了一瓶,除此之外还有单价在398元的香槟其也前后共开了惊人的150瓶,开这么多香槟其自然不是为了喝,而是直接拿来在包厢内进行喷洒,可谓是好不快活,而这样的一场消费下来话费的总金额竟然高达12万元。
如果说你确实是有钱人,在生日当天狂欢我们也不许多嘴,毕竟“有钱人的世界无法想象”,但是谁知其竟然付不起钱,最后还是其父母赶来为其买单,而其父母也并不是有钱人,只是普通的大工人,据悉父亲工作多年才攒下四万块,这样的收入可以说都不是普通了,而是贫穷了,而这名女子这样消费,实在是不知道父母的苦处,真的让人义愤填膺,而这名女子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这名女子这么做的本质原因还是强大的虚荣心在作怪,据悉其生日并不是当天,而是在半年之后,但是为了配合那天的气氛其提前过生日,并且为了面子和虚荣心疯狂消费,最终导致自己欠的账要劳苦的父母来进行偿还
事后得知该名女子的生日是在半年之后,但是为了配合520那天的节日气氛其将生日提前挪到了当天,并且为了虚荣心疯狂消费,而其最终不仅让父母为自己买单,也还被判了刑,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而这样的事件也给了我们普通大众一个教训,消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切忌进行不符合自己能力的超前消费,甚至是让虚荣心调动自己的消费能力,无论是从节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未来的稳定发展来讲,这种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