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昔日香火鼎盛的峡山寺(贾穗南·编著)
自古以来,“西江小三峡”(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两岸风光秀,色宜人,文化深厚,古迹众多。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艺术风景画,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各方游子落足此处,发出了感怀,吟出了咏叹!
羚羊峡,位于肇庆的东南部。在“西江小三峡”中,它是最长、最雄伟、最壮观、最秀美的一段峡谷,全长约八公里。这里,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波光船影,层林叠翠,风景优美。这里,历来是文人骚客、各方游子的登临之地,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章。
峡山寺,又名羚山寺、灵山寺、羚羊寺。
《肇庆市志》载,峡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建造的时间早于鼎湖山的白云寺、庆云寺,属“鼎湖山三十六招提”之ー。后来,寺庙毁于兵火,今已无存。
峡山寺遗址位于西江北岸的羚羊峡口,坐落在羚山,与西江南岸的灵华寺隔江相望。当年,峡山、灵华两寺隔江鼎立,僧侣隔江呼唤,声荡两岸,颇有一番情趣。
唐神龙元年(705)六月,给事中沈佺期因谄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受到株连,被流放到驩州(今越南义安省附近)。
次年六月,沈佺期受召北归,喜出望外,心情欢悦。他途经端州,游览峡山寺,乘兴写下《峡山寺赋(并序)》,描写了寺庙的香火鼎盛。云:
峡山寺者,名隶端州。连山夹江,颇有奇石。飞泉回落,悉从梅竹下。过渡口至山顶,石道数层,斋房浴堂,渺在云汉。神龙二年夏六月,余投弃南裔,承恩北归。结缆山隅,周谒精舍,为之赋焉。
峡山精舍,端溪妙境,中有红泉,分飞碧岭。若乃忍殿临岸,禅堂枕江,桂叶薰户,莲花照窗。银函狮子之座,金刹风凰之柱,野鹿矫而屡驯,山鸡爱而频舞。千层古龛,百仞明潭,幡灯夕透,杖钵朝涵。炎光失于攒树,凉风生于高竹,仙人共天乐俱行,花雨与香云相遂。法侣徘徊,斋房晏开,心猿久去,怖鹄时来。
走何为者,窜身炎野。旋旆京师,维舟山下。稽首医王,誓心无常。向何业而辞国,今何缘而赴乡。岂往过而追受,将来愆而预殃。即抚躬而内究,幸无慝以自伤。心悟辱而知忍,迹系穷而辨方。嘉迩来之放逐,为吾生之津梁。
唐代诗人、“山中四友” (崔群、符载、宋济、杨衡)之一的杨衡路经端州,游览了峡山寺,赋诗《游峡山寺》,盛赞寺庙。诗云:
结构天南畔,胜绝固难俦。
幸蒙时所漏,遂得恣闲游。
路石荫松盖,槛藤维鹤舟。
雨霁花木润,风和景气柔。
宝殿敞丹霏,灵幡垂绛旒。
照曜芙蓉壶,金人居上头。
翔禽拂危刹,落日避层楼。
端溪弥漫驶,曲涧潺湲流。
高居何重沓,登览自夷犹。
烟霞无隐态,岩洞讵遗幽。
奔驷非久耀,驰波肯暂留。
会从香火缘,灭迹此山丘。
唐代诗人李群玉,与齐己、胡曾并称“湖南三诗人”。一生爱好交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端州也留下他的足迹。《峡山寺上方》一诗描写了峡山寺周边亮丽的环境,把人带入一个空灵的、无忧无虑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诗云:
满院泉声水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
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唐大中年间,许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命于广州都督府(今广东广州市)。他从北江南下,经英德、清远、三水等县,再转入西江。他途经羚羊峡,游览峡山寺,写下《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诗四首。
其一云:
夜醉晨方醒,孤吟恐失群。
海鰌潮上见,江鹄雾中闻。
未腊梅先实,经冬草自薰。
树随山崦合,泉到石棱分。
虎迹空林雨,猿声绝岭云。
萧萧异乡鬓,明日共丝棼。
其二云:
薄暮缘西峡,停桡一访僧。
鹭巢横卧柳,猿饮倒垂藤。
水曲岩千叠,云重树百层。
山风寒殿磬,溪雨夜船灯。
滩涨危槎没,泉冲怪石崩。
中台一襟泪,岁杪别良朋。
其三云:
密树分苍壁,长溪抱碧岑。
海风闻鹤远,潭日见鱼深。
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
洞丁多斫石,蛮女半淘金。
南浦惊春至,西楼送月沉。
江流不过岭,何处寄归心。
其四云:
月在行人起,千峰复万峰。
海墟争翡翠,溪逻斗芙蓉。
古木高生槲,阴池满种松。
火探深洞燕,香送远潭龙。
蓝坞寒先烧,禾堂晚并春。
更投何处宿,西峡隔云钟。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仕途屡遭罪祸,曾痛下决心,不再写诗作文,慎防“文祸”再起。包括他的至亲弟弟苏辙和相识的朋友,都一再劝他贬谪到惠州府(今广东惠州市)后,“深戒作诗”,“当焚砚弃笔” (《与程辅提刑二十四首・之二十四》)。他自己亦承诺,“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 (《无题》)。但是,当他途经西江羚羊峡,游览峡山寺,还是按捺不住他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兴之所至,情不自禁,纵横挥酒才情,写下了《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诗云:
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犹当隐季主,未遽逃梅福。
空肠吐余思,静似蚕缀簇。
寸田结初果,秀若铜生绿。
荆棘扫诚尽,梨枣忧不熟。
高人宁铸金,下士乃服玉。
君看岭峤隘,我欲巾笥蓄。
曾攀罗浮顶,亦到朱明谷。
旋观真历块,归卧甘破屋。
故人老犹仕,世味薄如縠。
偶从越女笑,不怕蛮江浴。
惊闻尺书到,喜有新诗辱。
应怜五管客,曾作八州督。
骨销谗口铄,胆破狱吏酷。
陇云不易寄,江月乃可掬。
遥知清远寺,不称空洞腹。
蹇驴步武碎,短瑟弦柱促。
仰看泉落佩,俯听石响毂。
千峰泻清驶,一往无回躅。
狂雷失晤语,过电不容目。
要知僧长饥,正坐山少肉。
人间无南北,蜗角空出缩。
仇池九十九(仇池有九十九泉,予尝梦至,有诗),嵩山三十六(子由近买田阳翟,北望嵩山,甚近)。
天人同一梦,仙凡无两录。
陋邦真可老,生理亦粗足。
便回热天焰,长作照海烛。(热天焰见退之诗。近黄鲁直寄诗云:莲花合里一寸烛,牝马海中烧百川,鲁直盖近有得也。)
诗中所说“子由”,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辙。苏辙,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苏门父子三人为“三苏”;所说“退之”,是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所说“黄鲁直”,是指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
南宋著名诗人、道长葛长庚游览羚羊峡和峡山寺、龙华寺,写下《峡山寺》诗。他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山谷的景色,清丽可爱。诗云:
重楼复屋枕层崖,想有残碑锁翠苔。
但见苍山如壁立,不知绿水自何来。
岩花满眼红而紫,谷鸟呼名去复回。
便欲买舟从此隐,岂惟一处子陵台。
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之一的龚鼎孳离开肇庆府府城时,两广总督王国光等人载酒在峡山寺相送。他写下《羚山寺》一诗,流露出真挚的友情。其中一首诗云:
制府王公载酒,同镇帅候公、张公,观察沈公,枉送山麓。
出寺重扶醉,谈深白氎斜。
荔园春买蚁,榕岸曲盘蛇。
草细回金埒,泉香吐碧沙。
扁舟愁易别,更载佛桑花。
诗中所说“制府王公”,是指两广总督王国光;所说“镇帅侯公”,不详; 所说“镇帅张公”,是指广东巡抚张之壁; 所说“观察沈公”,是指分巡肇罗道观察使沈鼒。
诗中所说“佛桑花”,是指扶桑花,名佛槿、朱槿、大红花、赤槿、花上花、吊兰牡丹等,锦葵科木槿属。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游览峡山寺,写下《题灵山寺》诗。其中一首诗云:
峡从山寺入,江向水亭开。
石气含云湿,松声卷瀑来。
新泉微出草,细雨暗藏苔。
咫尺灵羊路,停舟为折梅。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六日,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王士禛奉命祭告南海。期间,他游览峡山寺,写下《灵山寺》。诗云:
古寺四月中,尚有木棉花。
殷红照羚羊,苔壁何纷葩。
下有束江亭,俯临砚洲沙。
牂牁万里来,远势如修蛇。
高峡把其冲,天险逾褒斜。
寺当两峡口,石径交谽砑。
红泉淌分飞,竹笕通坳洼。
西望端州城,七星莽周遮。
明当陟其巅,举手搴爮瓜。
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成鹫和尚登上羚山,游览峡山寺,写下《登羚山寺汲泉试茗》一诗。诗云:
三年两过羚山寺,今日初尝峡口泉。
井脉但凭岩叟说,茶经曾记岳僧传。
一身病肺嗟歧路,千里归心向洞天。
自笑不如清涧水,时时流傍碧峰前。
清康熙十二年(1673),肇庆府知府史树骏主持编纂《肇庆府志》。他修订的“端州八景分别为,“石室列星”、“鼎湖濯云”、“宝月涵辉”、“披云耸翠”、“烂柯仙踪”、“神符玉峭”、“峡山刹胜”、“包井冰清”。其中的景观之一~~~~峡山刹胜,就是指峡山寺。
明朝鼎盛时期与当时的欧洲相比,谁更厉害?
众所周知,欧洲曾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当时欧洲的整个社会发展几乎停滞,人民在痛苦中挣扎。因此这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黑暗时代。到了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后又扩展到西欧各国。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一扫中世纪留下的阴霾,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遥远的东方,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有一个强大的国度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就是当时统治中国的大明王朝。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欧洲相比,谁更厉害呢?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就是废话,当然是明朝更厉害,光是以大明王朝的体量就足以碾压整个欧洲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将两者从方方面面拿来做对比的话,或许我们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答案。
如果是拿综合国力来做对比的话,别说是明朝鼎盛时期,即便是在明朝末年,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无法与明朝相匹敌。事实上,直至1820年(清朝嘉庆二十五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欧洲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数据出自《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作者安格斯·麦迪林)
欧洲在经历文艺复兴取得了一系列惊人成就后,就开始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期,也就是俗称的“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并使欧洲国家走向世界。然而早在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一百多年前,明朝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壮观,同时又极富神秘色彩的航海之旅——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着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当时明朝舰队无论是在舰船尺寸、技术水平,还是在舰船数量方面都拥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在各方面都足以令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相形见绌。可是,令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原本有能力称霸四海的明朝却主动放弃了航海事业。到了明朝中期,大明王朝竟落到了连沿海地区倭寇都难以对付的地步。明朝的航海史就这样成了一片生锈的合页。
文艺复兴运动后,欧洲在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恩格斯对文艺复兴做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从这方面来看,文艺复兴不仅仅使欧洲,也使整个人类社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在大明王朝这边,依然延续的是几千年来传承下的封建统治。明朝统治阶层认为,中国举世无双,不仅仅是世界所有文明中最伟大的文明,也是文明的化身。中国乃世界的中心,因此是为“中国”。明朝无意将自己的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而只是想让周边诸小国承认自己的特殊地位,即朝贡体系下的宗主国和藩属国关系。
至于明朝人知之甚少的远方夷人,如欧洲人,大明王朝虽以礼相待,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疏远。明朝无意让这些蛮夷皈依中国文化。明朝皇帝也不会轻易接见外国使臣,如果使臣得到皇帝召见,那是体现了“天恩浩荡”。使臣奉上贡品则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
就是这样一种唯我独尊的态度,让明朝进入了光荣孤立的状态,和外部世界彻底隔离。明朝统治阶层无意改变,也不屑于改变。大明王朝内部层出不穷的问题已经足以让他们焦头烂额了。
当欧洲人在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突飞猛进成果的时候,明朝却固步自封,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明朝的统治阶层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科技大潮茫然无知。
当满清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对大明王朝发起挑战的时候,明朝军队只能用早已被欧洲人经淘汰的火器穷于应付。虽然这些火器也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因和当时的冷兵器相比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因此终究无法扭转大局。明朝无可奈何地走向了灭亡。
因此,明朝虽然在综合国力上明显比欧洲高出一截。但前者江河日下,且不思进取;后者冉冉上升,又极富开拓精神。从各方面角度来看,即便明朝没有在1644年灭亡,欧洲超过明朝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一定要将两者拿来做对比的话,我认为是欧洲更厉害。
参考文献:
[1].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
[2].费正清《中国新史》
[3].安格斯·麦迪林《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是在元、明两个朝代。元朝时海上航行的商船大多都是中国的,海上贸易东至日本,西到波斯、非洲,明朝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已扩展至全球。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海上丝路”的南北航线在元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使得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成为保证南方粮食、丝绸、瓷器等北上的重要运输方式。在对外贸易上,明朝中期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时代。
中国历史上那些朝代的盛世,你知道中国哪个朝代最盛吗
下面我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盛世王朝吧!
首先,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的版图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统一全国思想。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的 社会 经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国力更加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十六岁即位,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汉武帝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势力逐渐进入西域为此后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光武帝刘秀平定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逐步消灭叛乱和割据势力,恢复汉室河山,重建大汉王朝(史称东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更役制度,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 养生 息的策略,恢复田税制,在文化上还大兴儒学,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 社会 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 社会 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北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强盛的一个王朝,其存在长达150年左右,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其版图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南朝各朝代。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推动北魏达到鼎盛。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
589年隋朝灭南陈,杨坚统一全国,隋朝成为中国 历史 上又一次的大一统王朝。为巩固统一,杨坚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废除九品中正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同时稳定民生。军事上改革了府兵制,北攻突厥,将其分为东西两部,消除北顾之忧。文化上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外交上以抵御为主,征讨为辅。隋文帝开皇时期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开皇之治,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短期繁荣。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 历史 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三个强盛阶段。李世民,李隆基以及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同时,大唐经济文化璀璨夺目,对日本、西亚乃至欧洲的 社会 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盛唐时期的中国,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大唐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北宋最盛时期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非常明显,因为北宋并未完成大一统,但两宋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中国 历史 之最。宋仁宗时期是北宋最盛时期,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史称“仁宗盛治”。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平定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元朝是中国版图 历史 上最辽阔的时期,并且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忽必烈随蒙哥伐宋。蒙哥逝后,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并出兵击败阿里不哥。1273年,建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六年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大统一。政治上,开创行省制度,开凿运河。经济上,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恢复国家控粮。文化上,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修建太庙。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也是汉族政权的最后一个盛世。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统治期间 社会 安定、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遣郑和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亲征蒙古,征讨瓦剌,平定安南,西元1415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由于明成祖年号为“永乐”,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 社会 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 社会 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赋税减少,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那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根本原因是:社会繁荣稳定、思想开放。
二、具体原因:
1、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3、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4、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
5、“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
7、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扩展资料
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