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参崴有几个港口

五个区没错:列宁区、五一区、别尔沃列琴斯基区、苏维埃区和费伦多斯基区

但是有三个港口:鱼港、军港、商港。

二、海参崴俄罗斯叫什么名字

海参崴也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罗斯阿穆尔半岛最南端有座城市有两个名字,中文名字叫海参崴,俄语名字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在1860年以前,名叫海参崴,归清政府管辖,此后至今为俄罗斯领土,改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

海参崴,土地面积600平方公里,约为澳门面积的20倍。海参崴是天然不冻港,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亦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海参崴还建有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海关等高等院校,以及俄罗斯自动化和控制过程研究所、俄罗斯应用数学研究所等科教院所。

三、沙俄侵占海参崴后,当地的中国人去哪儿了?

近代的中国,由于在政治制度和军事、科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于是被强硬地打开了国门,并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渐渐被当权者出卖。

见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妥协后,西方列强开始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的国土,例如海参崴。不过它现在叫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么一个洋气,而又拗口的名字。

它的意思是“占领东方”,可见沙俄帝国对扩张的野心,以及对清政府的轻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帝国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区域,从中国的领土上挖到自己的疆域内。

海参崴就在其中,而这座曾经的中国城市,也变成了沙俄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城市与港口。城市被划走了,可是当时那些生活在海参崴的中国百姓又何去何从了呢?

一、国人变成华侨,沙俄开展“俄化”

随着清政府与沙俄政府之间,正式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后,包括海参崴在内的领土不复为国家所有。尽管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能保住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就行了。可怜的是海参崴等被割走土地的中国人,他们就这么成为了华侨,或者说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

对于沙俄政府来说,他们不希望新的殖民地还有中国人,尤其是海参崴。

海参崴是重要城市,虽然当地有许多外国人居住,可是中国人是绝大多数,而且掌握了当地的经济命脉,成为沙俄政府的眼中钉。其实沙俄帝国一贯的殖民政策就是向殖民地一边大量迁入本国人,一边驱赶原住民。

对于海参崴,沙俄政府决定在当地开展“俄化”。当接收海参崴后,从国内迁入金发碧眼的俄国人,以打破当地的人口结构。俄化的同时,还得“去华”,大力驱赶、屠杀中国原住民。

二、沙俄残酷去华,大量迁入俄民

沙俄帝国将海参崴作为军事重地,派出军队入驻。于是数十万以家庭部落为单位的哥萨克骑兵,成为海参崴的新主人。

俄国政府入驻海参崴,俄国人也定居海参崴,那么当地华人就成了首要的清除目标。其实在沙俄政府看来,海参崴的原住中国人民,都是非我族类,必须被消灭。

在沙俄政府的压迫下,海参崴的华侨成为被剥削的对象,生命和财产都失去了保障。有能力移民或者回归祖国的当然选择离开,可是无法离开的就只能忍受沙俄政府对他们的迫害和剥削。

此后,海参崴的华人开始离开家乡,华人渐渐减少。留下来的华侨,他们的日子逐渐困难,一些富裕的华商也开始勒紧裤腰带。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参崴的华侨受到歧视和压迫,可是华商依然是当地的经济主体,这是当地长久以来形成的经济体所决定的,就是沙俄政府也难以改变和破坏。

三、武力驱赶华人,故土变成异乡

海参崴被割走后,清政府一直通过在当地设立的交涉商务委员会,对华侨进行保护。

在清政府的努力下,虽然保护力度十分有限,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清政府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其统治已然摇摇欲坠。沙俄政府本来就想尽可能快地将海参崴的华人都驱赶出去,这下来自清政府方面的政治压力变小了,他们也就露出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最凶恶、丑恶的嘴脸。

1911年,沙俄政府公然抓捕海参崴的华侨,抓捕后就集中收容于一处环境恶劣的监狱中。被抓捕入狱的海参崴华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抓捕。

其实只要他们是华人,就得被抓捕,没有其他理由。此后,海参崴的华侨大量逃离,当地华侨比例严重下降,沙俄政府的目的在一步步地实现。

在粗暴的俄化,和野蛮的去华双管齐下后,海参崴的主体民族已变成了俄国人,华人成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当然,沙俄政府也没有将剩余的华侨也驱赶走,因为当地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必须有华商和华侨的参与,好为俄国人的产业服务。就这样,不过几十年光景,曾经中国人的故土海参崴,成为了中国人的异乡。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参崴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被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所取代。沙俄帝国灭亡后,苏联十分重视海参崴,进一步强化了对海参崴的治理,不过苏联政府并不像沙俄政府般歧视当地华人,从而缓和了当地的民族矛盾。